正文

经典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的验证(上):道德的感通(9)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二、勾践复国: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

越王勾践的祖先是“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经多20多代的传承,到了勾践父亲允常这一辈,和吴王阖闾征战不断。允常去世后,勾践立为越王。过了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练兵,目的就是要攻打越国,就想先下手为强。范蠡谏阻说:“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但是越王不听劝,执意用兵。结果被吴王击败,越王领五千多兵卒退守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越王后悔不听范蠡的劝告,范蠡对他说:“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勾践采纳范蠡的计策,向吴王献美女宝器,称臣。吴王不听子胥“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劝告,赦越罢兵而归。

勾践起初不听良言相劝,逆德兴兵,自取其辱;其后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经过22年的努力,灭吴兴越,且不论争战胜负的正义与否,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后世学习者难得的精彩范例。总结而言,有以下几点:

1.贤君良臣。

家和万事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率。伍子胥对勾践一方的“管理层”评价是“勾践是贤君,文种、范蠡都是良臣”。敌我之间,对手的正面评价往往是真切之言,不会有溢美之词。事后也证明伍子胥的识人是准确的。勾践动摇信心时,臣子激励打气,助其恢复信心。例如文种劝他说:“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教会并鼓励勾践乐观、辩证地看问题。

2.知错能改 为政以德

兵败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与治生之祖白圭的“与用事童仆同苦乐”异曲同工。“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虽然范蠡看破勾践是可共患难、不可同甘之人,但是范蠡在困境能够做到“与百姓同其劳”20多年,也是有志之人。

3.知耻图强 知人善任

勾践想要用范蠡治理国政,范蠡说:“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臣子之间的相知相让,得五伦顺转之妙,有上下相和之境,符合孙子“上下同欲者胜”的兵家局势判断的大要,难能可贵。

在历史上,国家在自己手上败亡又在自己手上恢复的,非常罕见。励精图治、忍辱负重、与民同作,22年不懈,可谓意诚身修,能够最后富国强兵,雪会稽之耻,是伦理之必然。然而,其修德是为了复仇,不谓心正,终究不入王道而行霸道。范蠡谓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是识人之大智。后世足以戒之、鉴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