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文治本来也有可彪炳之处。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科举制度的创建,重才学品质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同样提倡“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由于自己没有在品行上真实做到,即使贵为皇帝,也逃脱不了自然伦理的规律惩罚“炀帝即位,户口益多,府库盈溢,乃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其后将事辽、碣,增置军府,埽地为兵,租赋之人益减矣。又频出朔方,西征吐谷浑,三度讨高丽,飞刍挽粟,水陆艰弊。又东西巡幸,无时休息,六宫及禁卫行从常十万人,皆仰给州县,天下怨叛,以至于亡”。挥霍无度的人,必定贫亡;好大喜功的人,必定虚耗;在其位而荒废政事的人, 必定被他人取而代之。这三样,隋炀帝占全了。《素书》所谓“民困国残”。大业十四年春天,天下大乱,隋炀帝终日饮酒浇愁,杯不离手。结果部将兵变,被逼缢身亡。由于挥霍无度,据说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是皇后和宫女等人以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
唐太宗亲身经历隋朝灭亡的过程,对前朝灭亡之因多有反思,中心之意可以概括为“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兹录三段言辞,与经济学者共思之。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四年,唐太宗曰:“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又诛戮李金才,及诸李殆尽,卒何所益?且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在怀。”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天道福善祸淫,事犹影响。昔启民亡国来奔,隋文帝不吝粟帛,大兴士众营卫安置,乃得存立。既而强富,子孙不思念报德,才至始毕,即起兵围炀帝于雁门。及隋国乱,又恃强深入,遂使昔安立其国家者,身及子孙,并为颉利兄弟之所屠戮。今颉利破亡,岂非背恩忘义所至也?”
三、朝代由盛转衰君王的事例
1.唐玄宗:内乱伦常 外感安史之乱
孔子说人必自乱而后人得而乱之;人必自侮而后人得而侮之。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世间人如果在自然伦理德行上有亏,纵使贵为皇帝总统,也难逃自然之数。这是宇宙的法则,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唐玄宗一生行事,众所周知,此处不必细述。只为可惜的是,他如果不见色起意,如果见色起意而能自净其意,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戒除“饱暖思淫欲”的所谓人之常情,就破除了轮回之圈,必然会“主明而天下大安”,“开元盛世”就不会转为“安史之乱”,整个人生的轨迹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都将转变,将是一代转轮圣王。然而德之不周,夺寿王妃而宠之,自乱伦常大理,怎么不感得天下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