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旁门,打开正道
在住房制度的改革中我们始终不能打破平均分配和福利制度的僵局,在考虑政策出台的起点时,我们始终首先考虑的都是低收入者的问题和分配制度中的公平问题。如果政策中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放在保障体系中解决,将超出保障线收入以上的人纳入市场中解决,我们讨论问题的起点就一致了。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首先用市场中的商品房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的,高标准优质环境的商品房永远会先在有钱人中出现才有可能产生和形成商品房市场。中国也不可能不让富人(中高收入者)先住商品房而让穷人(低收入者)先住好房子。恰恰是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才造成了现有的错误的房改政策和被歪曲的房地产市场。
中国的改革是先从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念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改革初期的“万元户”曾被许多人羡慕,但现在个人拥有十万元、百万元已成为平凡的社会现象。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在于包产到户、联产承包的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出现。承认富有和私有是“十五大”的文件要求,但在许多其他政策中却有大量的人不敢按“十五大”的要求办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思想中仍不承认富有,没有私有和不允许人们富有是不会有市场经济的。
当电视机出现时,首先不是穷人而是富人先拥有电视机,当彩电被富人先拥有时,穷人还没有黑白电视机。这与购买商品房一样,当富人拥有别墅和豪华住宅时,穷人也许并没有解决最基本的住房问题(不是没有住房而是条件不足)。但既然政府并没有因为穷人没有黑白电视机而采取特殊强硬的计划手段去解决,为什么在住房问题上还要用这种方式去解决呢?如果穷人连电视机的问题都尚未解决,又怎么可能用花钱的方式去解决住房问题呢?也许官员们认为解决住房比解决电视机更重要,但收入低常常和知识水平低相并存,电视机也许比住房更能提高生产力素质从而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电视机应和住房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用同样的市场经济的方式来发展和解决。
当1988年和1993年物价上涨时,中央采取了特殊的紧缩政策,首先压缩基建规模,压缩楼堂馆所。在计划经济的商品供应短缺时期,中央最担心的是居民的储蓄从银行中跑出来进入市场,因此一系列的政策都是为了把“老虎”关在笼子里。自1993年宏观调控之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连续下降,物价也从高值进入负增长,于是政府连续7次减息,希望越来越多的关在笼子里的居民储蓄能冲出来,加大内需,以挽救危机中的增长趋势。可是“老虎”就是不肯跑出来,因为关“老虎”的森严壁垒并未解除,没有一条通道,仅靠减息并不能把“老虎”逼出来。
全国的居民储蓄已接近6万亿元,而每年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总额仅为1 800亿元,住宅部分不足1 500亿元。全国约有1亿户城镇居民,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时间中新建住宅约40亿平方米,进入市场的住房约7亿平方米,其中只有3亿平方米被城镇居民个人购买,约只占全国城镇居民总户的5.6%。在现有基础上使住房的市场扩大1~2倍或更多是完全有条件的。分析一下居民的存款情况我们便可以发现,大量居民存款集中在少数的富人和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之中,多数的穷人是没有多少存款的,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存款要保留一部分用于养老、教育、医疗,剩下能用于购房的几乎很少。因此政府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套面向中等收入以上家庭的刺激政策,让富人(中等收入以上家庭)的存款从银行中走出来,成为市场的投资和消费资金,从而带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使住房的建设、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住房已成为现代中国城镇之中消费和投资的最大热点之一,也是中国与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最大的消费热点。如果解除了关“老虎”的壁垒,加大了消费的政策刺激力度,必然会使住房消费像排浪般冲向市场并得到持续发展。
1996年年底之后中国政府不断出台的新政策加大了对住房市场的支持力度,如减息、减免不合理收费,以及房改政策的调整等,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紧缩政策的调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