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通过全球竞聘当选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第一位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裔科学家王晓东向媒体表达了一个心愿:待研究所全球招聘完成后,他自己也要关起门来搞研究,不为日常琐事所羁绊。他还强调说:“科学家应该想大事,做大事,不能急功近利,我想创造这种境界。”作为一名年轻的科学家,他清醒地看到急功近利所带来的危害。同时,也说明科技界的浮躁现象早已不鲜见,所以,才有“创造这种境界”之说。 的确,高居庙堂的科学也受到了浮躁的“侵略”,浮躁就像一场瘟疫,袭击了中国科技界。科技界的浮躁已是公认事实。
国内科技界最有影响力的《科技日报》和《科学时报》都曾先后大篇幅刊载文章,矛头直指科技人员的“浮躁”现象。其中《科技日报》长篇评论称之为“科技界流行的瘟疫”。中国科学院直属报纸《科学时报》则刊出美国《科学》杂志对令一批“科学家”斯文扫地的方舟子的专访。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已经揭露出来的造假事件。
留美学者、美国洛杉矶塞达西纳医学中心分子遗传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陈晓宁携带多年研究的“科学成果”——三个基因库回到北京。她将把这三大基因库永久留在中国进行科研和相关的临床诊断。媒体将陈晓宁誉为世界生物科学界顶尖级人物,并称三大基因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价值无法估量。而国内一些著名生物学家也站出来为陈晓宁喝彩。
陈晓宁刚被誉为“基因皇后”便受到海外学者的质疑:陈只有硕士学位,其副主任之职只是行政职务,也不可能是副教授,所谓三大基因库也非价值无法估量,而是花4000美元就可买到,甚至可免费索取。此后又有数十位海外学者联名抨击陈晓宁“自我炒作”。
“基因皇后”事件结束不久,国内南北生物学家又为“核酸营养”展开交锋,十余位专家甚至院士和国外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卷入其中。反对派指出“核酸”没有营养,对其产品的宣传是商业骗局,美国早在20年前就司法判定了核酸营养是商业骗术。但支持者仍然坚持核酸营养研究是一项“新科学”。直到国家卫生部宣布某核酸营养产品属“扩大宣传”,反对方才艰难地占据上风。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留美海归陈进,自称“具有近十年在美国高校和著名半导体公司从事集成电路开发设计、生产和管理的直接经验”。他把从美国买来的10片MOTOfreescale56800芯片改头换面,谎称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不仅“搞定”了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知名专家,还以此为幌子,申请了数十个国家科研项目,骗取了多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尚廉委员曾呼吁:“现在,浮躁、虚假已不是个别现象。立项、研究试验、论文撰写、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科技评奖、人才遴选等科技活动的全过程,都表现出浮躁虚假现象,我们绝对不能再等闲视之了。”他对科技活动全过程做了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