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浮躁的年代,浮躁的人(6)

不浮躁 作者:王兴权


 

项目立项就是“主管单位定框框,专家评审走过场”。许多科学家被邀请去评审大项目时,事先根本就没有看到关于项目的任何材料,到了评审会上,听完简单的立项报告后就被邀请方要求直接签字认可。此外,竞争不公现象非常严重,科技界流行“要你上,就能上,项目再差也能上;要你下,就得下,项目再好也要下”的顺口溜。现在有不少年轻的科技“老板”,他们的任务就是“跑步钱进”。这些人大都在科研第一线做出过一些成绩,但是,当他们获得各种头衔和荣誉之后,就逐渐脱离第一线,成为科技“老板”,成天“飞来飞去”,通过各种关系拿大把大把的项目,层层发包,然后又把承包单位的成果集中到他们头上,成为他们拿更多大项目的资本。

在研究试验方面,现在不少科技人员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艰苦的实验研究,喜欢“虚拟”、“仿真”,“虚而不实”、“仿而不真”的比比皆是,学机械的不懂机械,学电子的不懂电子。

提到论文发表,近年来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其征文通知中往往标明凡是被录取的论文,SCI全部收录。实际上,会议组织者是用重金买通了SCI收录机构,因此只要投稿,必然收录。

形容项目验收鉴定的情景时,“红包一发,嘴角一擦,一项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就如此诞生了”,现在还有一些鉴定专业户,这些人凡是有鉴定都有求必应,而且必然签字画押。

评奖获奖同样是虚假泛滥,过去说“立项靠关系,研究靠本事”,现在研究结果的评价已经不完全靠本事了,有些非常好的成果,由于“运作”不好而没有获奖,而有些不怎么样的成果,由于善于“运作”,甚至善于作假而获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领衔的研究小组,近两年来,在国际、国内多家著名医学杂志上采取剽窃、编造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手段,发表“学术论文”13篇,以骗取国家科研经费。这些由浙江大学药学院多名研究人员联合发表的论文都有李连达署名,其中,李连达作为第一作者署名的有两篇。研究小组以这些“论文”立项,分别得到国家博士后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要基础研究973计划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科技厅、中医药局等项目经费资助。

79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分子生物学家邹承鲁几年前就向媒体公布了一篇题为《清除浮躁之风 倡导科学道德》的报告。报告列举了中国科学界存在的七类违规行为:

其一,伪造学历、工作经历、论文、博士学位,研究所所长都可以伪造。有人吹嘘自己在国外工作3个月写了6篇论文,但经查证,这些论文实际上并不存在。

其二,抹杀别人成果,自我吹嘘,动辄就声称“国际领先”、“国际前列”、“第一次发现”、“填补国内空白”等。

其三,伪造成果,篡改数据。

其四,剽窃他人成果。

其五,一稿多投。国外许多杂志都明确表示不接受已投往其他刊物或已发表的文章。国内常见的情况是:一篇文章用中文发表之后,再用英文投到国外,或者用英文发表之后译成中文在国内再发表。

其六,署名“搭便车”。

其七,为商业广告做不符实际的宣传。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有丰厚的积累,深厚的积淀,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浮为名,躁为利”,浮躁心态蔓延,追逐利益,这种心态势必会影响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影响科技新成果的诞生,造成整体社会生产力的下降,成为阻碍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绊脚石。

沉不下来,静不下心,是永远做不出成绩的。科学研究需要坐冷板凳,要耐得住寂寞,浮躁不得。

只有无半点浮躁虚假、实事求是的科学家,才能取得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这样的大成就。

希望社会给科技人员提供好的科研氛围,为他们提供不浮躁的条件。更希望所有的科学工作者都能用马克思的话勉励自己,驱除浮躁:“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