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甲申之变前大动荡的政局(12)

甲申之变 作者:王兴亚


这些铤而走险的饥民,原只是为了求食,谋求个活路,兵科给事中刘懋在给朝廷的报告中曾说:“秦寇即延庆之兵丁土寇也,边贼倚土寇为乡导,土寇倚边贼为羽翼。六七年来,韩、蒲被掠,赋数不多,愚民影附,流劫泾、原、富耀之间,贼势始大。” 说明不论饥兵也好,饥民也好,之所以起来造反,原因就是无法继续活下去。若是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救济,帮助饥民渡过难关,骚乱是完全可以平息下去的。然而,居于权力顶端的崇祯帝,不愿意将钱花在灾荒救济上,而要将钱用在增兵上,他要采取暴力手段,将这些起义者镇压下去,以显示他的力量和尊严。此时,明朝军队人数众多,力量强大,起义军力量弱小,起义者到处流动,以速取胜,时分时合,或东或西,飘忽不定,望屋而食,往来无停止,未尝攻城略地,建立巢穴,所以称为流贼。崇祯帝感到这是一种威胁,于是加强军事镇压,任命洪承畴总督陕西三边,陈奇瑜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东西夹击起义军。面对明军的大举围剿,许多起义农民遭到屠杀,而留下来的起义者,日渐走上联合斗争的道路。在王自用的领导下,他们由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为群,到形成三十六营,到形成张献忠、高迎祥、老回回、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的农民起义力量,同明王朝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在斗争中成长,完成了由独立分散作战走上联合作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变。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东下,出其不意,从河南进入安徽,攻下明朝中都凤阳。凤阳是朱元璋的出生地,有朱元璋父亲的墓地,有六千驻军防守。农民军进入凤阳后,杀死了与农民军为敌的凤阳留守朱国相,放火焚烧了明皇陵的享殿,并且动手挖掘皇帝的祖坟。关押在这里的明宗室囚犯也被释放出来。农民军在战旗上大书“古元真龙皇帝”,在举国上下引起了强烈震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