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不理解词语的含义或望文生义而用错。如“文不加点”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它本来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很多人不理解“文不加点”中“点”的意思,而望文生义地将这个“点”理解为“标点”,将“文不加点”这个词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如:“不少学生的作文不要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不好,就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也问题很多,有的文章几乎通篇文不加点。”事实上,“文不加点”一词跟标点没有任何关系。“文不加点”的“点”是作动词用,指涂上一点,表示删去。因为古人用毛笔写文章,“不加点”就是说文章不用涂改,一气呵成,形容作者文思敏捷,写作技巧娴熟。
第七,不知道成语、词语的出处和含义而写错。如“明日黄花”,“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很多人认为,“明日”的黄花怎么会过时呢?应该改为“昨日黄花”才对,这就是不了解“明日黄花”一词的来历所致。“明日黄花”出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一诗:“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诗中的“黄花”即菊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把菊花当作重阳节的时令花。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有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人们就用“明日黄花”一词来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要是写作“昨日黄花”,这又从何谈起呢?
写错别字的第八个原因,是不知道现代汉语的规范而写错。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停地发展演变的,比如“佐料”一词以前也对,但现在就只能用“作料”一词;以前“成分”与“成份”两词都可以用,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将“成分”作为推选词,而“成份”已少用。这就是语言规范的结果。
写错别字的原因其实有很多,上述分析的八大原因只是普遍原因的总结。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录入汉字的发明和推广运用,形音义相同相近的方块汉字在录入过程中就更容易错。比如中国集邮总公司在2008年的鼠年邮票首日封上出现的错别字,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2008年1月5日,中国集邮总公司在全国发行的《戊子年》特种邮票首日封--鼠年邮票首日封将“老鼠嫁女”错印成了“老属嫁女”。“老鼠”与“老属”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但之所以出这样的错,应该是“鼠”与“属”同音,录入者用了拼音输入法选错了字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