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自始至终强势参与,从最先质疑周正龙华南虎照真实性,到自发组成“鉴虎团”,到“不离不弃”打“假老虎”,再到呼吁权威部门介入调查,广大网民凭借公民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站到了“求真相”的第一线。又如: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购房者,而只是开发商请来的“群众演员”,排队购房也只是开发商安排的一出“戏”,目的无非是为了制造楼市热销的假象,好抬高价格,为自己牟取更多的利润。又如:“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市民,但我爱这个城市,所以我要为政府出主意、想点子,帮助政府把这个城市建设好。”1月5日,经常骑自行车搞调研,被称为“假想市长”的淄博市市民王仲华这样对记者说。“假象”、“假相”和“假想”这三个词有什么区别呢?“假象”是指跟事物本质不符合的表面现象,也作“假相”,两者都读作ji xi ng。而“假想”读作ji xi ng,是指想象、假设虚构,含义与“假象”和“假相”完全不同,但因为与“假相”形音相近还是容易写错。要弄清这三个词的区别,我们得从“象”、“相”“想”入手。
“象”,读作xi ng,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象”像大象的样子。它的本义就是大象(一种动物)。现在“象”除了大象之义外,还有形状、样子、仿效、模拟等含义。在“假象”一词中“象”就作“样子”讲。
“相”是会意字,从目,从木,合起来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的外形。《说文解字》:“相,省视也。”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本义是指察看。又如《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有两个读音:读作xi ng时,由其本义引申出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如:相亲)、互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等含义;读作xi ng时,主要有其本义引申出来的相貌、外貌、物体的外观、坐立等的姿态、观察事物的外表以判断其优劣等含义。
“想”是形声字,心形,相声。《说文解字》:“想,冀思也。”由此可见其本义为想念、怀念。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现在的“想”也基本上用其本义,主要有开动脑筋、思索、推测、认为、希望、打算、怀念、想念等含义。
“相”、“象”和“像”的组词中,非常容易混淆的是“相片”、“想象”与“想像”、“录像”等词。
“相片”是指人的照片,只能写作“相”。“录像”有两层含义:一是作动词用,指用光学、电磁等方法把图像和伴音信号记录下来;二是作名词用,指用录像机、摄像机记录下来的图像。“录像”中的“像”很容易错写成“相”,但“想象”与“想像”却可以互换通用。
“想象”有两层含义:一是作名词用,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作动词用,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由于“想象”与“想像”可互换,“想象力”与“想像力”两词也可以互换,都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像”是形声字,从亻(人),从象,象亦声。它的本义是相貌相似,即《说文解字》:“像,似也。”如清朝李渔的《闲情偶寄》中“以情乃一人之情,说张三要像张三,难通融于李四”的“像”就是用其本义。但段玉裁对《说文解字》注释:“然韩非之前只有象字,无像字。韩非以后小篆即作像。许断不以象释似,复以象释像矣。系辞曰,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又曰,象也者,像也……盖象为古文,圣人以像释之。虽他本像亦作象。然郑康成、王辅本非不可信也。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象”与“像”的混淆不只是出现在现代,古代也一样。现在的“像”也主要是由其本义引申出来的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镜面镜、透镜、棱镜等)反射或折射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分为实像和虚像)、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好像、比如等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