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松江草龙求雨

龙图腾 作者:朱必知


过去上海松江民间,就颇兴“草龙求雨”。活动时间为农历五月十三、九月十三和当地的关帝庙会。草龙求雨的起源有一个传说。

相传唐朝仪凤年间,叶榭境内遭受了一场特大旱灾,土地龟裂,庄稼枯萎。百姓顶着炎日,长跪地上祈求苍天下雨,谁料老天无情,依然烈日炎炎,但却感动了八仙中的韩湘子。相传韩湘子是松江叶榭人,一日他途经家乡,从云端俯瞰,见乡亲父老焚香点烛,跪地长拜,触景生情,于是便逗留云间,吹起神箫,瞬间召来东海青龙。青龙在叶榭上空盘旋三圈,顷刻间天际乌云密布,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叶榭冶铁塘两岸喜得甘霖,禾苗重新吐芽。

为了报答韩湘子“吹箫召龙”的恩德,人们将冶铁塘易名为“龙泉港”,并用田间未收的青秀禾秆,扎成一条条一米多长的“草龙”,翩翩起舞。草龙求雨由男女十二人表演,其中信女四人,作农村妇女装扮,分别手捧蜡台、红烛、香炉,一女双手合十于胸前,步履节奏缓慢,面部神态虔诚。舞珠人为男性,农村青年形象,表情庄重,手握龙珠竿笛子,动作自然稳健。舞龙男子七人,装扮同舞珠人,分别执龙头、龙身、龙尾。道具均用稻草和竹竿扎成,表演者身穿蓑衣,头戴雨笠,足穿草鞋,穿戴的雨笠、披肩、草鞋均由稻草制成,构成了草龙的特有风格。

原始草龙形象比较简单,仅用稻草连接扎成结实的龙体,舞龙人数少则二三人,最多五人,演出时一般出龙两条、四条,甚至更多,常在庙堂和田野演出。出动草龙求雨时,引龙人不用龙珠,而是以箫代珠,只有在元宵灯会时,才增添龙珠及舞珠人,并在草龙侧旁配有“荡湖船”伴舞。

草龙求雨除序幕、结尾处,出现信女若干人手捧香案、跪地求神等舞蹈动作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求雨”、“取水”等内容。整个表现过程分为“祷告”、“行云”、“求雨”、“滚龙”、“翻尾”、“取水”、“返宫”等七个小段。舞龙的主要动作有“行云”、“求雨”、“滚龙”、“龙钻尾”、“龙取水”等;舞珠的基本动作有“戏珠”、“亮珠”、“引龙”等;拜香队的主要动作则有“祷告步”、“叩拜”等。

草龙求雨舞蹈,表演风格深沉,动作迟缓。如“求雨”一段,龙身下伏,龙首仰天叩拜,动作呈停滞状,表现了老龙向神灵祈祷的情景。“取水”一段,则是龙体紧盘一团,龙首仰昂反复不停摆动,以示老龙正在吸水。

舞龙求雨之俗由来已久,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述,其具体措施已被赋予浓厚的五行相配色彩。

据说,春旱求雨,于甲乙日制作八条苍龙(一大七小),大龙长八丈,处中央,小龙长四丈(即大龙长度的一半,下仿此),位于大龙东方,龙头皆东向,其间相距八尺;舞龙者均为少年,共八人,先斋戒三日,舞龙时穿青衣。夏季求雨,于丙丁日制作七条赤龙(一大六小),大龙长七丈处中央,小龙长三丈五尺位于南方,龙头皆南向,其间相距七尺;舞龙者均为青年,共七人,舞龙时穿赤衣。

季夏(按即夏历六月)求雨,于戊己日制作五条黄龙(一大四小),大龙长五丈,小龙长二丈五尺,也位于南方,龙头皆南向,其间相距五尺;舞龙者均为壮年,共五人,舞龙时穿黄衣。

秋季求雨,于庚辛日制作九条白龙(一大八小),大龙长九丈处中央,小龙长四丈五尺位于西方,龙头皆西向,其间相距九尺;舞龙者均为鳏夫,共九人,舞龙时穿白衣。

冬季求雨,于壬癸日制作六条黑龙(一大五小),大龙长六丈处中央,小龙长三丈位于北方,龙头皆北向,其间相距六尺;舞龙者均为老年,共六人,舞龙时穿黑衣。

在这些烦琐的制度中,所有涉及数字、方位、颜色、日期、长幼等的方面,都遵循着五行配对的原则。且不说舞龙能否致雨,仅仅从这些配对法而言,就充满着巫术的精神。

《封神演义》中说,东海龙王叫敖光,西海龙王叫敖顺,南海龙王叫敖明,北海龙王叫敖吉,神话传说中又说,龙分为青龙、白龙、赤龙、黄龙、黑龙五种,故称“五方神龙”。开始,古人对龙的崇拜属于自然崇拜的一项内容,后来,龙从吉祥物变为神,变成龙王被隆重祭祀,其内涵就远远超出自然神灵崇拜的范围,龙本身也被神化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