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痴迷成就天才(1)

一胜九败4 作者:彭征


史玉柱出身平民家庭,他的童年与所有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人大同小异。这些年间,国家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经济、文化的震荡或深或浅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所有人。

1. 古城的幸运儿

史玉柱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而怀远这个地方对史玉柱的思想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怀远这个面积2300平方公里、隶属安徽省蚌埠市的县城相当陌生,曾有记者这样描绘怀远—“在地图上很难找出的小小县城”。不过,这个小小县城的历史却比多数大城市要悠久得多。

根据清光绪年间成书《凤阳府志》的记载,怀远县城最早建于南北朝时期。但怀远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上古。在怀远县东南部,有一座涂山,《史记》记载,夏代大禹召集各个部落的人商议治水便是于此。为纪念大禹,后人在涂山修建了禹王庙,几经重修,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现在怀远城中,还有一条以大禹命名的道路—禹王路。

历史上,在清末和抗战时期怀远的商业繁荣一时。清末民初,涡河是当时河南、安徽和江苏商品流通的主要运输线,怀远县在涡河口设有厘金分关,码头时常停靠近千艘货船。据《怀远县志》记载,当时“商贾辐辏,旺极一时”。

怀远的第二次商业高峰期是在抗战期间。当时,怀远下辖的龙亢、河溜两镇(现为龙亢区、河溜区)正好处于根据地、国统区和沦陷区的交汇处,商贩利用这一空间转运商品,使龙亢和河溜地区的商业迅速发展起来。1940年到1945年间,仅河溜镇就有商行200余家,一时有“小上海”之称。

但商业并不是怀远唯一的传统,同多数历史悠久的城市一样,怀远的文化教育传统可谓根深蒂固。明清以来,怀远文人辈出,清代江淮一带甚至流传着“怀(远)诗,寿(县)字,定(远)文章”的说法。在这个小县城里,仅明、清两代就建立过多处书院。

在怀远县西南部,与涂山相对,耸立着荆山。淮河从涂山与荆山之间流过,两岸是陡立的高山,形成峡谷,号称安徽“淮水三峡”之一。淮河的支流涡河穿过怀远县城,自县城的东部入淮,为涡口,历史上兵家将这里与江苏淮阴的泗口并称为“两淮要害”。三国时曹操的水军进入淮河,便是通过涡口。

明清时期,怀远县隶属凤阳府,也就是民间戏剧中唱道“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地方。怀远不是个风调雨顺的地方,即便在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到1982年的33年间,发生较大洪涝灾害的年份有10年,发生旱灾减产的年份有5年。

1962年,一声婴儿的啼哭声,让身为怀远县公安局干警的爸爸和做工人的妈妈,既高兴又担忧。因为当时正处自然灾害时期,父母担心这个眼睛大大的、瘦弱的小男孩会因为缺乏营养和食物活不下来。

《怀远县志》记载,这一年,怀远县政府正忙于精简职工,号召全民种瓜种菜以抵抗灾害。正应了“福祸相倚”这句老话,史玉柱虽然出生在“天灾”之年,却避过了另外一个可能影响到他未来的“人祸”。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关系,与史玉柱同时期或稍早些降生的人,没有几个接受过完整的教育。而史玉柱到学龄时,时间已经步入20世纪7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中断的学校教育于1968年得以恢复。这使得史玉柱避免了学业中断,顺利地从小学读到高中,直至考取浙江大学数学系,并继续攻读研究生课程。

史玉柱的家乡环境和他小时候的爱好又给了他怎样的影响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