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柱下海创业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显现出太多的商业基因。他的下海,与其说是个人的抉择,不如说是时代浪潮推动所致。曾经担任巨人集团副总裁的王建在《谁为晚餐买单》一书中这样描绘史玉柱:“其实史玉柱是个不太有野心的人,他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县城,并在不到男性晚婚年龄时经人介绍结婚。”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史玉柱在1989年一定要下海,而在5年前他本科毕业的时候,却服从分配回到家乡到政府机关工作?王建给出的答案是,他太喜欢计算机技术,而且看到了可能的市场机会。真正改变史玉柱的,不是他自己的性格,而是科技的产物:电脑。
史玉柱研究电脑,不是为了解决数字计算、图像采集和处理以及自动控制问题,而是固化字体、增加字库和设计表格,增大排版空间和提高处理速度等“汉化”工作。他开发出的东西别人用了都说好,这让史玉柱嗅到了一片广阔市场的气味,他的头脑里开始盘旋着创业的梦想,心中涌起在电脑行业搏一搏的冲动,最终,毅然辞职下海。
这或许只是史玉柱个人的原因,但如果回顾20世纪80年代的商业历史,我们会发现原因也许并非这样简单,这其中还有更加深远的历史大背景。
1984年,史玉柱从浙江大学毕业。不夸张地说,1984年是中国当代商业史上最为重要的年份之一。这一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此相呼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最关键的一步价格改革开始实行,允许国有企业在完成指令性计划后,超产部分价格由市场供求双方解决。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决定开放由北至南14个沿海港口城市,即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
改革和开放的效果是明显的,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9.4%,一年以后,增长了31.1%,而在1984年以前,增长率基本上在10%左右徘徊。这说明,1984年之后整个社会的商业活动较以前活跃了很多。
自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将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之后,大批体制内的干部和知识分子转到体制之外“下海”经商,从而构成这个时期企业家的主要来源。大体来讲,这个时期机关干部出身的企业家和知识分子出身的企业家是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的。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价格双轨制开始实行,价差产生了巨大的利润空间,有专家估算,在1987年,我国的全部控制商品的价差在1300亿元以上。这个千亿规模的价差空间给那些从机关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凭借能力和关系以体制内价格购入物资,依靠各种渠道以体制外价格卖出物资的人创造了完成资本积累的机会。
与机关干部出身的企业家不同,知识分子出身的企业家是靠创办科技企业起家的。联想、四通等企业都是在这个阶段创立。
2005年史玉柱在接受《中国新时代》采访时提到,“我以前在安徽省政府的统计局上班,因为觉得那种工作环境使人的想法与个性受到压抑,决定下海经商。最初的创业在深圳开始,那时的感觉特别好,从很低的起点一步步往上爬,是最快乐的时候。”
白手起家也许在号称 “资本时代”的今天成为了一种海市蜃楼,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多数创业者都是靠着双手起步,迅速地在掘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同时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史玉柱也不例外。
发明了软件后,史玉柱决定自己创业,但他只有4000元钱。当时创业的艰难显而易见:这点钱在那时已经初显繁荣的深圳,仅吃、穿、住、用、行就已捉襟见肘。况且产品的开发还需要设备、需要推广渠道,这一切并非只是人力可以解决的,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没有多余的钱,仅有的钱又不能轻易乱动,住的问题和软件开发所需电脑的问题十分现实地摆在了史玉柱的面前。且不说那时的深圳住宿费有多高,就是电脑也不能像今天这样随随便便就能买到。
于是史玉柱再次返回他的母校—深圳大学。凭借着在深圳大学三年硕士学习阶段积攒的“江湖经验”,租不起房子的他悄悄地“混进”深圳大学学生宿舍栖身。搞开发没有电脑的他采取能“混”就“混”的游击战略,一次次地“混”到学生堆里去,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偷偷地编写程序,借此完善自己的产品。
但很快,对于这个穷书生来说,最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史玉柱被实验室的管理员“揪”了出来。这样一来,史玉柱不得不与这些昂贵的计算机说“拜拜”。
也许上天早有安排,史玉柱在深圳大学学习期间结识了一个留校任教的朋友,通过这个朋友他找到了配置有计算机的学校办公室,得以继续他的研发工作。不过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因为计算机使用依然不那么自由,史玉柱只有等别人下班了才能去,等别人不用计算机的时候他才能使用。有时候他还要等别人玩完电脑游戏,才能用上计算机。那一段时间里,史玉柱的作息表是和别人相反的,日落而作,日出而息。史玉柱的黎明从黄昏开始,而办公室里那盏不算明亮的日光灯,就成了照耀他的“太阳”。
经过近一个月努力,他在固化字体、增加字库、批处理的基础上,解决了所见即所得的界面问题,开发了M-6401桌面文字系统。该系统集录入、排版、编辑、打印于同一界面,并且所有功能都以中文窗口菜单提示,经过综合压缩,保证大字无锯齿,小字笔画均匀。史玉柱把他的软件压缩成一种卡,可以装进电脑主机里。“汉卡”这个名字也因此而来。
有了产品,想要把它卖出去,史玉柱还需要有个公司。他联合另外三个伙伴钱宇、姜巨满、蔡玮,用他带来的4000元钱,承包了深圳大学科技工贸公司电脑服务部。
这个时候,史玉柱开始显现出他的胆魄。公司需要有电脑才能工作,而史玉柱已经没有钱再去买电脑,他想出一个办法,用9500元的价格向电脑公司购买一台售价为8500元的电脑,条件是延期付款,在半个月后支付这9500元。这相当于以1000元的租金来租用半个月。
史玉柱做的第二件事情是打广告。他仍旧使用了买电脑的办法:延期付款。最后,由IDG投资,在IT界享有盛誉的《计算机世界》同意了他的要求,刊登了一则半版广告,广告费可以在半个月之后支付。
1989年8月2日,一个令史玉柱铭记终生的日子:《计算机世界》刊登了半个版面的广告—“M-6401,历史性的突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等待。如果在15天里没有订单的话,史玉柱恐怕就只能去电脑公司打工,来还清他欠的钱了。
在西方传统中,“13”这个数字是不吉利的,甚至所有楼层和房间号都刻意回避着“13”,而对于史玉柱来说,“13”却是个吉利数字:在看似漫长的等待期中,奇迹发生在广告登出的第13天。
在第13天,史玉柱终于收到两张订单,近两万元的货款。这两万元可以算得上是史玉柱的“第一桶金”。之后,史玉柱把所有的收入再次投入广告。如同滚雪球一般,M-6401给史玉柱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收入,4个月后,他们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100万人民币。史玉柱的几十年商海生涯正式起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