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惠山茶会图》(明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纵22厘米,横67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图。画面描绘了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著各种茶具。
该画体现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画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据蔡羽序记,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与好友至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十分相得,事后便创作了这幅记事性作品。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突出“茶会”场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或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间,赏景交谈,或观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虽少肖像画特征,大都雷同,动态、情致刻画却迥异,饶有生意,并传达出共通的闲适、文雅气质,反映了文人画家传神胜于写形的艺术宗旨。同时,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的幽雅环境,与文人士子的茶会活动相映衬,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
此图运用工笔设色法,树干、山石、坡坨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锋,掺以侧锋,具行书的笔法,呈“以书入画”特色。运笔纤细,兼带拙味,如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稳健潇洒中略见涩笔,工中兼拙。树石形态亦于精细中呈适当变形,工整而带装饰味。设色青绿、浅绛相融,山石敷以石绿,勾线、凹处加淡赭微晕,树干运赭石、藤黄间染,人物着色后线条用色复勾,整体色调于对比中见融和,呈现出清丽细致、文秀隽雅的新风格。这种小青绿的画法,继承了元代钱选、赵孟的山水画体,并有发展创造,树立了明代文人青绿山水画的新格。
5.《品茗图》(清 吴昌硕)
《品茗图》是清朝画家吴昌硕的作品。吴昌硕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浙江孝丰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他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
此画纵42厘米,横44厘米。画右部似乎随意点染,淡墨轻扫,画出一把泥壶,壶形古雅朴拙。泥壶旁勾勒出茶杯一只,笔触淡如轻烟。画上部有几枝梅花,自右上一直向左下斜出,俯仰、正侧、向背、交叠的梅枝与花萼,姿态生动有致。以浓笔劲写折枝梅花,寥寥数笔,顿有茶香梅馨跃然纸上。茶的清淡、梅的雅致,暗喻了文人高洁与淡泊之性情。
画左上有题记:“梅梢春雪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禄甫先生正画丁巳年寒。”画家向往摆脱世间尘俗,与三二子扫雪煮茗,品啜梅下,谈诗论艺,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隐逸生活。品茗得趣,跃然纸上,诗情画意,脍炙人口,可称画仙茶仙。据说吴昌硕喜用紫砂壶品茶,每画完画,或写完字,习惯将字画悬挂于墙上,手握茶壶,静坐沉思,边品茗,边赏字画,忘怀一切,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6.《茶具梅花图》(现代 齐白石)
《茶具梅花图》系白石老人1952年(92岁)为感谢毛泽东邀他到中南海做客而作。画的下半部以简练的笔法绘出紫砂壶一把、青花瓷盅两只,画的上半部绘一枝吐香正盛的红梅。加“大匠之门”印章,左边题款:“毛主席正。九十二岁齐璜”,原画藏毛泽东故居。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白石,生于1863年(清同治二年),原藉湖南省湘潭县,后定居北京。他在民间绘画的基础上吸收古典传统技法和名家画法,博采众长,自成一格,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无所不通,诗书画印堪称四绝,其艺术成就举世公认,享誉国内外。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是86岁高龄的他没听从友人的劝告去香港,而是留在了北京。新中国刚刚成立,毛泽东就以同是湖南湘潭“老乡”的身份,邀请齐白石到当时的居处北京香山双清别墅赏花,畅叙家乡情谊,并专门安排小汽车接送。
这幅《茶具梅花图》,堪称大写意的代表作。画面上仅画一个茶壶,两个茶杯,一枝红梅。此图朴中藏华,虽貌似平淡,然平中见奇,突奇走险,寓意绝妙。读这幅画,使人不禁联想到画中之情、画外之画——两位知音好友一边品尝香茗,一边观赏红梅白雪。毛泽东、齐白石俱入画境中,以实写虚,意境乃出,一幅心画何其风雅。
大政治家毛泽东与大艺术家齐白石两人之间的友情和交谊,堪称君子之交的楷模与典范。一个是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一个是闻名遐迩的艺坛泰斗;一个是咤叱风云横扫千军如席卷,一个是挥毫泼墨花鸟鱼虫皆有神;一个是诗情横溢嘲千古,一个是画意精浓震世人;一个是书法高手舞龙凤,一个是丹青绝笔展雄风;一个是日出东方年正壮,一个是欣逢盛世已暮年。他们虽然经历不同,意趣相迥,而且年龄相差30岁,一个正处在政治舞台的最高层,一个已踞艺术领域的最巅峰,但却成了莫逆之交,互相倾慕,互相敬仰,情来礼往,相敬如宾。
茶者誉清廉,梅者号君子,君子信物在,而君子之交亦在,睹物思君,得君忘物,情之所至,一篇“品”字文章何其高洁。画家匠心独具,一番情深意长,跃然纸上,尽在画中。此画冠以“大匠之门”,理当无愧。通过这一幅画,足见在白石老人的心目中,政治家与艺术家,收藏家与画家,领袖与人民,同乡好友之间的多重关系是何等的亲密,同时也印证出了“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古朴而传统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