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孝感动天:不得不做的秀(3)

历史忒不靠谱儿 作者:胡宁


在《难以相信:中国发现大量弃老遗迹》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时至今日,还没有哪位考古学家能够实证出汉民族孝文化的源头。既然源头无可考证,那我们就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汉民族与生俱来就是在孝文化的浸润之中。一定有一个节点,那之前是野蛮的、原始的、非伦理的,那之后才是父慈子孝……可那个节点在哪里呢?历史从来就不是黑白分明的。也许那个节点仅仅是我一厢情愿的推测或想象而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中国孝文化以绝对主流的江河之势奔涌于历史之中时,它的背后一定有我们所忽略的诸多细节和暗角,它们沉默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孝的产生,当然是一个过程,并不会像今天召开一个什么会议,制定和宣布一条什么法律或者政策,然后照章执行,便一切都妥了。尽管我们现在没有更多的历史资料相佐证,但不难想象,这样的一个过程,依然会经历N多代人类历史的抗争、演变直至磨合,最后达到默契的。也不难想象,虞舜时期的孝文化的提倡直至发扬光大,正是这一历史抗争的重要产物。

显然,在这一时期中,人,包括老人,都在觉悟。

面对死亡的威胁,老人也在垂死挣扎。

与其无可奈何地眼瞅着被自己亲生和辛苦养大的儿子,送进弃老洞中坐以待毙,那么,为什么不把那个还没有长成足够强壮到送走自己的儿子,首先干掉?

我当然相信,瞽叟的做法,就代表了当时整个社会即将老去的那一代人,包括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思想。只不过,也许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许出于知识的局限性,或许,干脆就是后脑还不够发达,不会聪明地看到,大儿子死掉了,还会有小儿子长大的自然规律,或者,干脆就想不到那么多,干掉一个少一个,至少可以解决眼前的威胁啊。于是,纵火吧,或者,掘井吧……反正可以让已经逐渐年老的自己,尽量远离危险。

道理其实非常简单,粮食只有那么多。

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应该极为低下,人们必须努力劳作。然而即便如此,所产出的可以让人存活的包括野菜在内的所谓的“粮食”,说不定也仅仅只够充饥,甚至,连充饥都不够。而年老的人,除了消耗粮食之外,已无创造价值的所必须具有的劳作的能力。于是为了让粮食被更少地消耗,也为了让更多的可以产生劳动价值的具有劳作能力的人存活,那么,那些只吃饭又无法劳动的老人,就不得不成了残酷而悲凉的牺牲品。

弃老洞应运而生。

但是,老人们就甘愿送死吗?

我相信,老人们肯定哀求过,死乞白赖地哀求。

但是,在强大的生存压力面前,悲凉的哀求与无奈的挣扎,显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于是,瞽叟的纵火与掘井行为也应运而生了。

在自己还没有老去之前,首先采取行动吧。

于是,整个社会不停地上演着一出又一出哀求与抗争,奸诈与生存的残酷而又悲惨的故事。

此起彼伏,社会乱套。

那么,怎么办?人,有别于动物的最大区别,除了独立行走制造工具之外,还产生了智慧。孝,也就是在这个纷繁杂乱你死我活的争斗中,脱颖而出。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瞽叟的纵火与掘井,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同理,瞽叟的小儿子象就是那个社会中贪婪与野心的代表。消灭掉大儿子,小儿子自会掌权……至少会逐渐掌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时社会中存在着一个简单而且合理的现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