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经济指标
我在2002 年第一次公开提出“投资率”的概念。在2002 年初期,市场蹒跚而行。可以说,对股票的整体需求已经完全消失了。投资者在匆匆忙忙地保护自己免于受到网络经济崩溃的影响,很多公司也连续出现了问题。表面上看,这和2008 年的情况十分相似,但还是存在细微的差异。2002 年,恐慌情绪将市场拉到了更低的水平,虽然我的积极策略收效不错,不过销售压力还是让我的客户忐忑不安。不幸的是,我后来发现这种不安也让很多投资者无法正确判断。很多投资者没能保护他们的财富,在我经过考验的模型框架内抓住机会。而是坐以待毙,在股市下跌时,眼睁睁看着他们的财富化为乌有。
就在这一片哀鸿声中,我于2000 年1 月开通了证券交易员每日信息网。这是互联网泡沫最严重的时候,一切都极不稳定。因此,我开始毫不犹豫地介绍积极交易策略。当时,人们对较长期的投资不屑一顾。然而,虽然聚焦交易策略,但我仍然发现了“投资率”的力量,而且我很重视“投资率”对经济和股票市场的影响。于是顺理成章地,这一关于市场周期的长期理论在我的脑海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在我初次开始时,我并没有对它给予充分的重视。我那时只对提供稳定的收益感兴趣。直到市场分崩离析,我和我的客户才开始真正重视“投资率”。
主要的经纪公司(其中有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保诚保险、爱德华兹父子公司、高盛、摩根大通等)在互联网泡沫最严重的时候,草率地对诸如亚马逊、雅虎、CMGI、易趣等股票给予“强烈推荐买入”的评级。只要是公司名中有.com的,都被经纪公司放在了推荐表上。因此,如果这些公司的散户跟着这些机构走,2000 年互联网泡沫到达顶峰时,他们就会持有大量这些估值过高的网络股。我们知道,自此之后产生的问题不仅对真实的财富造成了损害,同时也伤及投资者的情绪。
意料之中,很多散户感到很困惑,大部分投资者头脑并不清楚。如果这些分析师的确是超准的预言家,而且如果他们相信这些网络股会带来巨大的机会,那为什么没能安然度过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