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巧口机辩,恰到好处:说话艺术之掌握分寸(1)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说话艺术和处世哲学 作者:冠诚


让自己的语言“精而准”

在社交场合,人们在交流思想时,为使对方能够很快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往往使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把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不少说话高手都具有这种能力,他们善于把握形势,能够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用精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充分体现口语表达的魅力。

林肯任总统时,在一次视察途中与同船的船员们握手。有一位工人却缩着手,面对总统腼腆地说:“总统,我的手太脏了,不便与你握。”林肯听后笑道:“把手伸过来吧,你的手是为联邦加煤弄黑的。”短短一句话,听似极为平常,却高度概括且充满感情。

要使自己的语言“精而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善于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交流语言,才能准确而精辟,才能有力度、有魅力。

处世箴言:精而准的语言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精”要适当,恰到好处。否则,如果生硬地掐头去尾,只能捉襟见肘,得不偿失。

不要让对方说出“不”字

谈话中,当一个人明确说“不”的时候,他的整个机体——肉体和精神——都处于一种明显的收缩状态。这种状态会使他拒绝任何人的意见。同时,当人一旦说出“不”字时,往往就不好再反悔,自尊心有可能使他顽固地坚持下去。尽管他以后也许会认为这个“不”字是愚蠢的,但这时却会把这个“不”字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必须捍卫的东西。相反,当一个人说“是”的时候,他的肌体就处于开放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他能够虚心地权衡和接受他人的意见,没有必要为自己进行任何防卫。一个人说的“是”越多,他被别人意见所捕获的可能性就越大。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要想在谈话中占有主动权,和对方谈话时,就应该尽量不要让对方把“不”字说出口,以免他固守自己的意见,拼死维护他的尊严。要尽可能启发对方说“是”,用“是”的效应来使他接受你的影响。

一次,美国一家电器公司的推销员阿里森到不久前才发展的新客户中去。客户公司里的总工程师劈头就问:“阿里森,你还指望我们能多买你的发动机吗?”经了解,原来他们认为刚刚购买的那批发动机发热超过了正常标准。

“好吧,史宾斯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的意见相同。假如发动机热度过高,别说买,还应该退货,是不是?”阿里森说道。

“是的。”总工程师说。

“按标准,发动机可以比室内温度高出72°F,对不对?”阿里森说。

“对的”,总工程师说,“但你的产品却比这高出许多,难道不是事实吗?”

“你车间里的温度是多少?”阿里森反问道。

“大约75°F。”总工程师略微思索了一下,回答说。

“车间里75°F,加上应有的72°F,一共是140°F左右。如果你把手放到140°F的热水里,是否会把手烫伤呢?”阿里森说道。

总工程师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点头称是。

阿里森接着说:“那么,以后你不要用手摸发动机了。放心,那完全是正常的。”

“你说得一点也不错。”对方承认说。

不难看出,让对方作“是”的反应,不仅消除了原来的不满,而且以后又成功地进行了一笔买卖。

处世箴言:让对方无法说“不”,你就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