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人脉——人脉在手,万事无忧(2)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生经验和人情世故 作者:冠诚


 

为人不可太清高

清高,“清”的意思是无色,洁净;“高”又代表着高处不胜寒。那些自认为洁净的人往往被人孤立。

清高的人常常独来独往,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而是他们认为自己鹤立鸡群,周围的人都不配与自己一起交流、一起同乐。这样一来,他们就免不了被他人疏远。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特点。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而对于偏离者,群体则会厌恶、拒绝和制裁。因此,任何对于群体的偏离都会有很大的冒险性。

很多年轻人被同伴疏远了,却不知道是为什么。他们认为自己不过是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却受到他人的排斥。问题就在所谓的“自己的原则”上,你所坚持的原则有时并非真正的原则,而是自己的偏好甚至乖僻,由此所产生的与他人的格格不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有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所以,我们做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你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就养不住鱼儿一样。

有些人骨子里天生就散发着一股清高劲,凡事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标准,有自己的做人原则。一旦别人的举动不在自己的标准和原则之内,他们就开始疏远、鄙视他人。而另外一些人骨子里天生就透着一股亲和力,想他人所想。虽然他也有自己的原则,但很多时候他也能“随大流”,办事灵活,主动与人亲近。

汪洋发现一个小时加工300个部件很容易,但他周围的工人平均只加工200个,并告诉他要放慢速度,悠着点。

汪洋不理解,仍然坚持每小时加工300个部件。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工友们早已不愿意搭理他了。只要他过来,人们就停止谈话,有时大家还笑话他!虽然他从未有意识地讨好大家,但他的产量一个星期后也下降到了每小时200个,很快他又融入了工友之间。

从上面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汪洋开始的清高,让他的同伴们有意地疏远了他,他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并没有在其他方面讨好他的同伴,而只是把自己的产量降低就行了。

经常有年轻人说:“我不喜欢和他们玩,他们太爱招摇了!我不喜欢和他们共事,他们都太俗了!”当别人劝他别太清高时,他会说:“那可不是我的性格,我的理想可不是靠这个去实现的。”比如,在工作上,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突然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对这个看不顺眼,对那个也不喜欢,认为老板没多大本事,认为同事都不如自己,对公司的制度不满意,对一些潜规则更是不屑一顾。在社会生活中,一些自认为有个性的所谓“愤青”,自我感觉良好,自命不凡,总觉得自己超凡脱俗,对一些人情世故看不惯,甚至唾弃、鄙视。如果这种不满的情绪时常表露出来,肯定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非常不利。

如果你要融入某个圈子的话,就不要太挑剔圈子成员的某些共同的、在你看来是缺点的“缺点”。不要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要善于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

因此,千万不要自命不凡,自以为了不起,对周围的人一律瞧不起。实际上,这样做是愚笨至极,更是得不偿失。你等于自己给自己砌起一道高墙,有意割断与别人的联系,让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做人应该懂得低调。不能因为别人与自己脾气不和,身份有异,价值观不一致,就显示出不耐烦或瞧不起别人的样子。殊不知,在别人眼里,你就是一个脱离群体的怪人。因此,即使你真是高人一等,也要懂得放下架子,放下学历,放下背景,踏踏实实地,谦虚地向人学习。更何况,有时候只是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即使你真的很优秀,在别人面前也不可能拥有绝对的优势。

在某些方面,即使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要谦虚一点。如果你做不到这点,你至少要懂得尊重别人,礼貌待人。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说法,但你要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利。你用不着刻意奉承别人,但你一定要学会真心地赞美和欣赏别人。你不一定要请客送礼,但你至少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你不需要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但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