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人脉——人脉在手,万事无忧(8)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生经验和人情世故 作者:冠诚


 

张之洞、彭玉麟也奏称:彭玉麟去年冬天到达广东海防前线之后,所有的筹议诸事,无不和前督商榷。至于出兵千人于琼州,实在是因为军饷不足,不能派更多的将士前往了,真的不是张树声故意牵制。至于身临前敌,挺身而出,为国出力,这是每一名将的分内之事,彭玉麟应当尽心尽力而为之。彭玉麟率兵奉命督办粤防,军中之事,应当自主,不至于遭受张树声的忌妒而被驱遣,这是不言而喻的。

张、彭在奏折中不仅为张树声一一做着辩护,而且称赞他一贯做事谦虚谨慎,久经疆场,一直刻意自爱,在各地为官都是孜孜求治。至于被参原因,都是因为属僚妄生揣测,怀疑他排挤其他将领。由于人们不了解情况,各存成见,于是流言就多了起来。

张之洞和彭玉麟的做法当然令张树声感激万分。就这样,张之洞抓住这一关键事件,不但消除了张树声对自己的猜忌,而且使张、彭之间的芥蒂顿然消除。三人关系因此融洽起来,张之洞内外调度就顺手多了,从而使广州的防务得以顺利进行。

张之洞通过化解淮军将领张树声和湘军将领彭玉麟之间的矛盾,既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又赢得了湘淮两军的人心,可谓一举两得。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处理好了,事情处理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美言可以示尊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听得进逆耳忠言的人并不多。所以,求人办事时应当灵活一些,不妨嘴巴甜一点。

小王爱好书法,他一直想结识已退休的赵副厂长一起切磋书法艺术。在一次书画展上,小王正好碰上赵副厂长。于是,他默默地走到赵副厂长的身边,自言自语地说:“赵副厂长的这幅作品好,无论是布局还是字的结构、笔法都显得活而不乱。”“就是书写的变化凝滞了些,放得不够开。”旁边的赵副厂长接话了。这样一来,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对下幅作品的品评。小王与赵副厂长的相交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每个人都需要恭维,恭维的话语使人温暖。但在你决定要以恭维对方作为谈话的主调时,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原则。了解对方心理是恭维的前提条件。恭维是要满足对方的自我,不了解对方的心理,便难以获知他需要什么。“马屁拍在马腿上”,乱赞一通,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你要洞悉对方的喜好,让他听到自己渴望听到的评价。

杨老师是一名青年作家,一次,小刘到杨老师家中拜访。见杨老师穿一身运动短衣,寒暄几句后,小刘马上赞叹:“想不到,杨老师身体这么好啊!”

杨老师听后十分高兴,并腾出宝贵时间为小刘指点。小刘正是抓住了知识分子长期写作,身体健康的少,体魄更谈不上健美了,采用“求异”的方式,不去恭维杨老师的作品,而是恭维他的身体。这让听惯了恭维其作品的杨老师觉得很新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性的弱点决定了人是最禁不住恭维的动物。恭维固然有巴结讨好、阿谀奉承之嫌,但是,正常的恭维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增进了解和友谊,使工作顺利进行却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或许大家都以为恭维人乃是小人所为,大丈夫光明磊落,行正身直。事实上,我们都应该清楚一个道理,那就是枪炮或毒药可以杀死无辜的百姓,是因为它们被坏人利用了,而不是它们本身有什么不好。正如鸦片会使人丧命,是因为贩毒者利用了它,而在药店里鸦片则又可成为很好的麻醉剂和镇静剂,可以用来解除病人的痛苦。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承认,恭维作为一种说话方式,我们有权使用,而且如果我们用得恰当,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恭维话并不是随便恭维,要注意对象和内容。任何人都在心底有一种希望,年轻人的希望是他自己,老年人则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当然希望自己前途无量,宏图大展,所以恭维时便须点出几条,证明他是有潜力的。而老年人自知年老力衰,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所谓“好汉不提当年勇”,他们只希望后辈能超过自己,创出更好的前程。所以,对老年人恭维时,不妨将着眼点放到他们的晚辈身上,并将老年人与其晚辈比较,指出后辈的长处。这种抑老扬少的做法,不会引起老人的反感,相反他会很高兴。

做过销售的人都知道,能说会道是销售人员必备的素质,嘴巴甜也是他们接近顾客最捷径的方法之一。

有一名业务员去拜访一家小商店的老板。

“您好!我早就听说过您,我今天刚到贵地,有几件事想请教您。”

“你早就听说过,呵呵,在哪里听说的?”

“实不相瞒,是……”

“别站着啊,请进来谈!”

就这样,销售员抓住商店老板喜欢被人恭维的心理,一语中的,轻而易举地过了第一关,也取得了商店老板的信任和好感。

恭维的话会暖化对方的心,从而赢得对方的信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无论对家人、朋友、同事,还是对陌生人,请不要吝惜你的恭维之辞。当然,恭维对方并不是美言相送,随便夸上两句就能奏效的。如果方法不当,只会起反作用。在恭维对方时要恰如其分,切忌虚情假意,无端夸大。

其实,会说话是一种本事,而美言他人则是一种艺术,不但需要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达,而且还要有洞察力和创造性。在美言别人的时候,下面几点建议可供借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