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人脉——人脉在手,万事无忧(7)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生经验和人情世故 作者:冠诚


 

做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暂时的敌人。无论竞争多么激烈的对手,在竞争过后都有可能联合。因此,竞争总是存在,而“见面”的机会也总是存在。

为人处世时,不要将事情做绝了,给别人留有余地,实际上也是给自己留有余地。

一个人在长长的独木桥行走,他边向前走边用锄头砸坏身后的桥,他不想给别人留下路。但是,坏事发生了,前面的桥被洪水冲断了,他再想折回时身后早已无路。于是,他被困在了桥上。

一个背着行囊的人爬上了一座岔路很多的山,他边走边用石头在路边留下记号,为别人也为自己。后来,他的面前出现了一道悬崖,但他靠着自己留下的路标,安全地返回到了原路。

同样是行路之人,为什么结果却大相径庭?原因很简单——后者为他人更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而前者则是自欺欺人、自食其果。其实,不管是行路还是做别的事,都应该留有余地,给别人留后路就是给自己留后路。

有个人买了件衣服,穿后感觉不合适就到商场要求退掉。她保证说,“绝没穿过”。

售货员发现,衣服明显有干洗过的痕迹。但顾客已经说过“绝没穿过”,如果直截了当地说明这一点,顾客是绝不会轻易承认的。于是,机敏的售货员说:“是不是你们家有人不知道给洗了还没告诉您。我们家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这件衣服的确看得出已经被洗过的痕迹。不信的话:你可以跟其他的衣服比一比。”顾客看了看证据,知道无可辩驳,而售货员又已经为她的错误准备好了借口,给了她一个台阶下。于是,她顺水推舟,乖乖地收起衣服走了。

故事中的售货员之所以能顺利地解决这起小事件,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关键就在于她事先替那位顾客找好了借口,留足了余地。

我们都知道,因为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不同,与人相处、争斗是难免的,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还是是非间的争斗。而这种争斗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尤为明显。

在我们周围,总有一些时时处处与他人争斗的人。在他们的不断攻击下,你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争斗的旋涡,并因此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暂时吹响胜利的号角,但这也很可能是下次争斗的前奏;对方失去的面子和利益,他当然要“讨”回来。在以后的工作或生活中,他一定会处处为难你,与你为敌,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其实,面对处处与你竞争的人,最好以容纳百川的胸怀对待他。虽然“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但又何妨“得理且饶人”。放对方一条生路,让他有个台阶下,为他留条后路,也就是为自己修了座桥。

人与人之间总有见面的机会,做事留有余地,也就等于为将来见面留下了余地。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无论你与对手的竞争多么激烈,做事都不能太绝,要为日后的联合留条后路。竞争的存在并不能成为你“赶尽杀绝”的借口,生意场上有这么一句话“给人一活路,给己一财路”。做人只有把目光放远一些,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人缘大于事缘

有好人缘的人办事左右逢源,因此,平时我们都很羡慕那些善结人缘的人。那么,如何才能赢得好的人缘呢?

我们不妨向张之洞学习一下。

1884年5月22日,清廷任命张之洞为两广总督。

当时,存在着满汉矛盾、湘淮矛盾、主客矛盾,而这些矛盾中最主要的则是张树声与彭玉麟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好防务工作,协调好粤省各方大员和军队的关系是当务之急。自“同治中兴”以来,清朝的主要军队为湘军、淮军,两军素有门户之见。钦差大臣、兵部尚书彭玉麟与前任两广总督张树声分别是湘军、淮军的著名战将。朝廷调彭玉麟入广东的直接原因,正是认为张树声办理军务不善。张树声还曾经阻止彭来广州,两人关系紧张早已众所周知。

张之洞在奉命接署两广总督时,即致函彭玉麟,对他称颂备至。在信中,张之洞还对彭玉麟倚重有加,说自己来到南海,想让国防前线固若金汤,还必须依靠他的言传身教,希望他能传授机宜,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帮助自己做出裁断。彭玉麟看了信很高兴,对张之洞倍加信任。

笼络住了彭玉麟,张之洞就开始安抚张树声。

原来,张树声督粤时,有不少人参劾他。张之洞知道,张树声虽已革职,但仍有相当势力,原领淮军各部自不待言,即便是各府州县官吏,也多有攀附。值此时危用人之际,不应自毁长城。经过斟酌,他向张树声通报了上谕要求查他的信息及各条参奏内容,准许他申辩。后来,又想方设法使彭不计前嫌,两人联合递上了一份“查复张树声参劾折”。

该折篇幅很长,折中对参劾张树声的各条一一做了答复。在许多方面,张、彭显然在为张树声遮掩,如张树声对彭玉麟“外忌内和”一条,原奏内称:兵端已起之时,张树声畏懦不前,而把彭玉麟推到战争一线,而且只让彭玉麟三千部下中的一千人前往琼州,而把另外两千人全部留下。张树声把艰巨的任务交给彭玉麟,却不给他权力与兵力,这就使得彭玉麟即使是智勇双全,也难以施展身手。对此,张树声辩称:“……法越兵端已开,树声两次奏请出关,身当前敌,但并没有接到谕旨,因此是否畏懦不前,毋庸置辩。”上年十二月初四日奉旨:“琼州预备空虚,著派彭玉麟迅速前往,择地驻扎等因,钦此。”于是,马上与军臣长善、前抚臣裕宽会商,大家都觉得琼州在偏隅,是边防重地,自己身为总督应该坐镇指挥,不能轻易前往,否则会使军心无所依傍。于是,大家一致认为派道员王之春等两营赴琼驻防。当时会同彭玉麟致电总署,并有记录记载当时的会奏情况。所以,用千人的兵力来防守琼州。其余的兵力留下,并非树声一人之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