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是一门学问
糊涂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说起来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什么时机应当“从糊涂中入,从聪明中出”,或在什么时机应该“从聪明中入,从糊涂中出”,如此出出入入,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能够掌握其中的要领,也就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了。
在生活中,诸如功名、利益、事业、地位和家庭的成就,都是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每个人几乎都会将自己一生的精力集中于这些方面。精打细算虽然有助于事业的经营,有助于提高做事的效率,然而,一个精明干练的人,却难以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所以说,对于有些人和事,应该学会糊涂。不过,到底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什么时候不该糊涂?什么事可以糊涂?什么事不能糊涂呢?
曹操焚烧下属私通袁绍书信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就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糊涂事”。公元200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得大败。曹操在收缴袁绍往来书信中,得到自己军中有些将领写给袁绍的信。曹操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非常“糊涂”,他把收缴来的信全部付之一炬。对不稳定的人,他表示理解。事实证明,不知道不需要知道的事,下属会因此而感觉受到信任,原本摇摆不定的人很可能因受到信任而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为事业服务。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赶快到达人生旅途的目的地,因为路途的艰难使人心情烦躁,心情烦躁便觉路途艰难。但是,如果静下心来,不把终点作为唯一的目的地,我们就不会感到疲惫,就有闲暇去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欣赏路边不知名的野花。
珍惜每一天,把每一天都当做好日子去过,充分体验伴随你的每一分、每一秒,牢牢地把握住现在,这才是生活的智者。
见好就收者是最大赢家
常言道:“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就收。
刘向《说苑》说:“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也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反,循环往复。《周易·复卦·彖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日盈则昃,月盈则食。”中国人从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老子要言不烦地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人生变故,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做人就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凡事过犹不及,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
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度地打扮自己,一个成熟的男子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明人许相卿说:“富贵怕见花开,此语殊有意味。言已开则谢,适可喜正可惧。”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无异于临渊纵马。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往往是最短暂的。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
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朋友还是异性知己,都要适可而止。
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止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应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