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说话的度
在与人相处时,如果我们不在意对方的需求与感受,不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很容易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如果是这样,即使你帮助了对方,也不会得到对方的好感。所以,当我们与人交谈时,要时刻把握分寸,注意“转换角度”,多为对方考虑。
同样是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所起的作用也完全不同。一个在社交场中游刃有余的人,深知在不同的场合,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小雪是福建人,来京三年多了,几天前处了个对象,条件非常好,家在本地,有房有车,人品、长相都不错。同事们纷纷祝贺她。
可是,有一个同事却说:“你条件也不太好啊,怎么偏偏找了一个条件这么好的?是不是这个人有什么毛病?”小雪原本很愉快的心情,被她这突如其来的话给破坏了。
一个同事赶紧打圆场说:“你怎么能这样说人家呢?咱们小雪条件也不差呀,皮肤又好,又苗条,个性又好。就单凭这一点,什么样的找不着啊!”
那个泼冷水的同事知道自己说走了嘴,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那个意思,真的,小雪,你可别误会。我觉得你男朋友条件太好了,与你家条件太悬殊了,我只是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
小雪很生气:“你说来说去,还是在贬低我。怎么啦,我家条件是没有他家好,那又怎么样?他就是看上我了,有什么奇怪的!少见多怪,我看你才有毛病呢!”
这个泼冷水的同事,其实也没有什么恶意,就是因为不知道掌握说话的分寸,才把人家给得罪了。假如她真的这么认为,也不该说出来,心里知道就行了。她要是不说话,谁也没有把她当哑巴看。何必说出来,惹得人家不高兴呢?闹得自己也没有台阶下。
总之,说话要把握好度,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意,如果没把握好分寸,就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说话一定要有分寸,不能太随便,以免造成交际障碍。
含糊说话是一种艺术
生活中,有些话不能明说,因为明说之后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伤害他人。这时,含糊说话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含糊说话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妙法。在公关语言中适当运用含糊,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
某经理在给员工做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就要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一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后,又拍成了电视剧,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均被钱老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他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也没有效果,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最终被说服了。
还要注意的是在许多交际场合中,成功的狡辩所产生的幽默效果也非常好。用适当的含糊语,可以使你在表面上显得又痴又傻,可实际的机智又非常人能比,分明是大智若愚。
总之,含糊的说话方式不仅可以帮你解围,同时还是一个人“糊涂”为人、大智若愚的表现。如能将这种说话方式运用灵活,也必将成为你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