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言行懂取舍才能事半功倍(9)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取舍智慧 作者:冠诚


 

说话办事要放下架子

说话办事,放下架子,不仅赢得建立关系时的畅通无阻,更重要的是思想感情上的相通和互相信任与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总喜欢摆出一种高高在上、令人难以接近的姿态,与他人保持着相当的情感上的距离,也就是所谓的“架子”。“架子”这东西,最好不要放在心里,更不要把它当成脸谱。尤其是在与人建立友好关系时,它最容易使人产生反感情绪,造成不够良好的人际关系。它最能阻碍你与他人之间的成功交往。

相关调查表明,不愿被接近的人中,有1/3的人“架子大”。70%的人认为,双方关系不融洽的主要责任在对方,这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刚进入一个新的人际圈,较为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大家会在暗中观察、分析他。

当他不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距离时,往往就在行为上来一个反抗——表面化的威严,这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架子。另一方面,如果过多考虑自己如何如何,忽略了与大家感情上的沟通,都会使人认为你摆架子。你给人的印象,以及在人情绪上造成的影响都是很不好的,有自尊心的人会尽量避免与你接触。

王某办一个手续,连跑了几个地方,不知为什么,总是解决不了问题。有人说要送礼,他不懂送礼也不愿送礼,愤愤然骂上两句,自己苦恼不堪。朋友了解此事后,指点他去直接找某主任。可他到办公室却扑了个空,追到家里也没人,还被势利的保姆“损”了几句。他顿时火起,却又“好男不跟女斗”,只得裹着满腹懊恼回到家,发誓再也不去找人办事了。

朋友知晓后,哈哈大笑,说:“你呀,就这么不济事!在外边办事情哪有这么容易的!我找人办事,事实不可谓不详尽,道理不可谓不充分。现在,我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架子了!”

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王某。第二天,他又去找某主任。虽然没带任何礼物,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地顺利,主任只照例问了一些问题便为他办了手续,烟都未抽一支。

初涉世事的年轻人,往往“脸皮薄”,放不下“清高”的架子,自然也就不能为社会所接纳,不能与环境相适应,自然也就难以真正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说话办事,放下自己的架子,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办事顺应客观规律

办事谁都想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但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成事须有条件,须顺应客观规律。一味去强求,只会适得其反。

两千多年前,老子告诉我们,办事需顺其自然,顺应客观规律,乱来不得。所谓顺其自然,就是要顺时而动、依势而动;就是要冷静行事、相机行事。需要等待时便等待,需要行动时便行动,而且行必果断、行必迅速。

顺其自然,一是说要顺应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办事;二是说要依凭客观条件和情势办事。从行事有为的角度看,顺应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往往就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违逆了客观规律,往往天时、地利、人和全失。

俗话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末与本相对,尾与头相反。末大、尾大相对而言,乃是本小、头小也。它违反了常规,如逆转过来,就形成了喧宾夺主的悖论现象。如果一件事或一个事物处于次要地位的、从属地位的部分超出了居于主要地位的、支配地位的部分,那么该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变成其他事物了。

围绕这一主题,还有一个典故。

楚灵王派公子弃疾灭掉蔡国后,想封弃疾为蔡公,心里未决,便与上大夫申无宇商议怎么办。

申无宇让灵公自己决定。他给灵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郑庄公建成栎城后,派子元去防守。子元去后,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其势力越来越大。到了郑昭公时代,子元的势力已能钳制王室,逼得昭公连“公”字也称不起了。有这么一种说法,不能同时把5个身份高贵的人置于远方,也不能同时把5个身份低贱的人留在朝廷。不能让血亲到外界去,也不能让外臣进入朝廷机要处。这是治国安邦的好方法。大王想让弃疾戍守在外,而使郑丹为臣居于朝内,这将招致大祸。

灵王认为申无宇说得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接着,他又问道:“国内筑大城是好事,还是坏事?”

申无宇回答:“郑昭公因筑栎城而被杀,宋子游为建毫城而被诛,齐无知因渠城被害,卫献公却因蒲城而遭放逐。栎、毫、渠、蒲都是大城,甚至与国都相等。这好比大树一样,当树枝的末梢过大时,树干就不堪其累而折断。又如动物一样,其尾太粗,超过了头部,它就无法摇动、掸转。因此,敦请君主再慎重斟酌。”申无宇以他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的辩才,深入浅出、有理有据、立论环环相扣的答案,简直无懈可击,不怕灵王不听。

因此,我们办事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头脑发热盲目地去办事,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