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人的称呼礼仪
在中国的称呼礼仪中,关系十分密切的人之间,可以不称其姓而直呼其名。长辈对晚辈大都这样称呼,但关系普通者之间以此称呼是不适当的。
在同事之间,可以姓氏前边加上“老”或“小”相称,对年长者称“老章”,对年轻者称“小吴”。
对于知识界人士,可以直接称呼其职称或在前边冠以姓氏,如“曾教授”“曹医生”等。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或师长,可以称呼其“先生”。
有时遇到才结识的朋友,且年长于自己,不知该怎样称呼好的话,可以称之为“老师”,尤其对文艺界人士可以这样做。年轻的朋友为了表示亲热以“哥们儿”“姐们儿”相称,不太文雅,而叫人外号则更是粗俗失礼的行为。
向他人介绍家人时,中国人喜欢称呼自己的伴侣为“爱人”,称呼父母为“家父、家母”,称呼子女为“小儿、小女”。对朋友的父母儿女则分别称为“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3.称呼的五个禁忌
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下面几种失敬的做法。
(1)错误的称呼。
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虚心请教。
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将未婚女子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相对年轻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2)使用不通行的称呼。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听来“伙计”肯定是“打工仔”。中国人把配偶经常称为“爱人”,在外国人的意识里,“爱人”是“第三者”的意思。
(3)使用不当的称呼。工人可以称呼为“师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称为“出家人”。但如果用这些来称呼其他人,没准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贬低的感觉。
(4)使用庸俗的称呼。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适合使用,如“兄弟”“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显得档次不高。
(5)称呼外号。对于关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对方,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使用名片的礼仪
名片使用起来简便、灵活、文明,能适应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十分频繁的需要,成为现代交际的一种工具。
1.递名片礼仪
交换名片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一般宜在与人初识时自我介绍之后或经他人介绍之后进行。递送名片的先后没有太严格的讲究,一般是地位低的人先向地位高的人递名片,男性先向女性递名片,女性也可主动向男性递名片。当对方不止一人时,应先将名片递给职务较高或年龄较大的人;如分不清职务高低和年龄大小时,则可依照座次递名片;应给对方在场的人每人一张,以免厚此薄彼。如果自己这一方人较多,则让地位较高者先向对方递送名片。因为名片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在未弄明对方的来历之前,不要轻易递送名片,否则,不仅有失庄重,而且有可能让人引起反感。
递送名片时,应面带微笑,正视对方,将名片的正面朝着对方,恭敬地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名片上端的两角送到对方胸前,手指不要压到名片上的资料。如果是坐着,应起身或欠身递送,递送时可以说一些“我叫×××,这是我的名片,请笑纳”或“请多关照”之类的客气话。
如果同外宾交换名片,可先留意对方是用单手还是双手递名片,随后再跟着模仿。因为欧美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惯于用一只手与人交换名片;日本人则喜欢用右手送自己的名片,左手接对方的名片。
2.收名片礼仪
接受他人名片时,应起身或欠身,面带微笑,恭敬地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接住名片的下方两角,并轻声说“谢谢”。如对方是地位较高或有一定知名度的,则可道一句“久仰大名”之类的赞美之辞。
接过名片后,应十分珍惜,并当着对方的面,用15秒钟左右的时间,仔细把对方的名片读一遍,并注意语音轻重,有抑扬顿挫,重音应放在对方的职务、学衔、职称上,不懂之处应当即请教。随后,当着对方的面郑重其事地将对方的名片放入自己携带的名片盒或名片夹之中,千万不要随意乱放,以防污损。
如果接过他人名片后一眼不看,或漫不经心地随手向衣袋或手袋里一塞,是对人失敬的表现。
倘若一次同许多人交换名片,又都是初交,那么最好依照座次来交换,并记好对方的姓名,以防搞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