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长是人生的财富(1)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生规划 作者:冠诚


每个人都有特长,每个人的特长都不一样。当然,不是所有的特长都“看上去很美”,比如吃、喝、赌、偷、耍嘴皮子;而有的特长却一听就很高尚,比如琴、棋、书、画。

《淮南子》“道应训”篇记载,楚将子发喜欢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把他们招揽到麾下。

有个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待为上宾。

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北。子发旗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仍然无计可施。

这时“神偷”请战。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齐军主帅的帷帐偷了回来。

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帷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

当天晚上,“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再由子发派人送还。

第三天晚上,“神偷”连齐军主帅头上的发簪子都偷来了,子发照样派人送还。

齐军上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于是,齐军不战而退。

这样的“神偷”,难道没有用处吗?由此可见,特长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有用得是不是地方。只要用对了地方,特长就是人生的财富。

南宋理宗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的一个清晨,黄浦江边一艘商船准备起锚出海。忽然,舱底上来一个蓬头垢面的青年女子,跪到船主面前,苦求把她带到闽广海南。

原来,这是十八岁的黄道婆。多年来,她跟棉纺织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手拴到了棉纱上,心织到了棉布里,总捉摸着怎样提高工效。有一天,她看到了从闽广运来的棉布,色泽美观,质地紧密。后来,又看到海南岛的黎族、云南高原上的彝族所生产的匹幅长阔而洁白细密的“慢吉贝”、狭幅粗疏而色暗的“粗吉贝”等,不由得对那些地方心驰神往,暗想若是能学到那里的纺织技术,该多好啊!

本来早已有了这样南游学艺的志向,而恶劣的时势、家情更催逼她加速动身。她的家乡乌泥径,是南宋统治集团重点搜刮地区两浙西路属地。这几年,许多人贫苦至极,便抛家弃业,漂泊天涯,另寻活命地方。黄道婆的婆家没有破产,但她却无法继续存身。尽管她比蜜蜂勤快,比牛马还累,还免不了挨打受骂、夺寝禁食。上这艘船的前一天,黄道婆在家里,天刚放亮,就下地,太阳落山才回家,疲乏得进门躺在床上就和衣睡着了。凶狠的公婆不问情由,恶骂不止。黄道婆挣扎着爬起来分辩几句,便马上被拖下床来毒打一顿。丈夫不但没有劝阻,反而加鞭助棍。打完后,还把她锁进了柴房,不让她吃饭,也不让她睡觉。胸怀壮志的黄道婆痛苦到了极点,再也不甘忍受这封建牢狱的折磨,决心挣脱封建礼教枷锁,离开黑暗的家庭。她知道,长江岸边,没有她的活路,便确定就此弃乡远航,访求先进纺织技术,实现夙愿。半夜,她挖穿了四室屋顶,逃出来,奔向黄浦江边,躲进商船舱底……

老船主听黄道婆倾吐了访艺志向和痛苦遭遇,看着她一身破衣烂衫,满脸血痕泪水,不由得又敬重、又同情,便点头答应了她的要求。于是,黄道婆登上船头,遥望乌泥径,洒泪告别了自己的出生地,随船南渡。那时,交通工具简陋,航海技术低劣,黄道婆不避风险,忍着颠簸饥寒,闯过惊涛骇浪,先抵占城,随后到了崖州。她看到当地棉纺织业真的十分兴盛,便谢过船家,在海南落了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