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矿业的人都是赌徒—这是他们的本性。澳大利亚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赌徒,就是布罗肯希尔私人有限公司 (Broken Hill Proprietary Company Limited,简称BHP)的经营者。布罗肯希尔私人有限公司的最新存在形式是在澳大利亚和英国两地上市的巨型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从“私人公司”到“澳洲巨人”,再到“巨无霸”,必和必拓已经发展成为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综合性矿业公司。
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加上冷酷无情的锋芒,是必和(BHP)和必拓(Billiton)两家公司经营者的共同特征。两家公司相互碰撞,终至合并,是新世纪开始后矿业界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必和必拓公司首席执行官高瑞思(Marius Kloppers)生于南非,他年富力强、性格直率。同样是出于这种冒险精神,高瑞思置伊卡洛斯的古训于不顾,于2007 年11 月发动了旨在控制全球矿业资源的对力拓公司(Rio Tinto)的敌意兼并行动。
2008 年的一个冬日,高瑞思没有打领带,坐在墨尔本朗斯代尔大街180 号QV大厦必和必拓公司全球总部28 层的“铜厅”中。几个星期后,他就要迎来自己46 岁的生日了。而此时,代号为“德贝洛项目”(Project de Bello)的行动正在进行之中。“如果我们能够做成这件事就太棒了。”他说。
必和必拓在各条战线上都部署了兵力,以确定兼并后能够降低成本的协同效应,并安排兼并所需的融资。为了使自己的进攻更加有力,必和必拓正准备宣布其利润连续第七年再创历史纪录;截至2008 年6 月30 日的财政年度中,该公司的利润竟高达154 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2%。这要归功于矿产品价格暴涨、产量增加,以及必和必拓成功地将高成本转嫁给用户。
以当时的市值计算,合并后的必和必拓和力拓公司的规模将与埃克森、通用电气、微软和花旗集团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司不相上下。高瑞思认为:“两家公司确实在非常重要的方面存在重叠,但这种重叠与业内其他任何两家矿业公司的重叠都有所不同。这种重叠表现在开展业务的地域和经营理念上,也表现在我们两家公司在埃斯孔迪达、皮尔巴拉、亨特河谷和鲍恩盆地等地区都有业务并分享矿业资源。”
力拓公司前董事长罗伯特· 威尔逊爵士却没有那么肯定。此前两次企图将力拓与必和必拓合并的行动,他都曾经参与。他认为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也许难以管理。他还说:“两家公司都可能失去自我改善的动力。几十年来的相互竞争使必和必拓和力拓都变得更敏锐,蠢人才会否认这一点。没有了这种竞争,还能剩下什么?很可能只剩下一个又大又肥的废物。”
威尔逊的理论没有经过检验,因为在欧盟的反对和导致资本市场及矿产品市场狂跌50%的全球信贷危机的影响下,必和必拓的兼并计划于2008 年11 月25日宣告失败。伊恩· 弗雷泽(一位与高瑞思登上高位密切相关的前同事)是这样说的:“高瑞思的战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不能未卜先知,所以他不可能把全球危机考虑进去。”
表面上,高瑞思本人对于未能完成这项交易倒是满不在乎。他对《澳洲财经评论》说:“你们会了解到,我是个超级现实主义者。我们感到,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已尽最大努力,试图把那些协同效应释放出来。我们没能做成,就得承认失败。”
但是仅仅过了几个月,当中国向力拓公司注资195 亿美元的计划面临失败时,必和必拓又能对力拓的核心资产下手了。高瑞思重新调动了他的团队。
2009 年6 月,必和必拓和力拓宣布了矿业史上最大规模的合资企业计划,即把两家公司在皮尔巴拉地区的铁矿生产业务合为一体。
这位“超级现实主义者”明白,必和必拓公司的繁荣以及澳大利亚经济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必和必拓在今后20 年内是否能不断满足所谓亚洲矿产品市场“超级周期”①的需求。这种关系保证了必和必拓在澳大利亚国家利益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巨无霸”是必和必拓公司董事长唐· 阿格斯在2001 年为该公司起的绰号。
必和必拓在各大公司中,最早意识到21 世纪的全球化不再是“单行道”,发达国家现在要依赖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这些所谓“新兴有购买欲的国家”(简称NAN)来保证自己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的确,2007 年新兴国家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2/3 以上,其经济增长率当年达到了6.7%,而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率为3.9%,美国、日本和欧洲则为1.3%。中国毫无疑问是推动全球资源需求增长的最大力量,在5 年内中国对铁矿石、镍和铝的消费预计将分别占到全球消费量的55%、31.6%和42%。印度也已走上了同样的经济快速增长之路,其他国家则紧随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