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2)

必和必拓:从矿山赌徒到巨无霸 作者:(澳)彼得·汤姆森


高瑞思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3.5 万亿美元,中国大概是3.5 万亿美元,印度、俄罗斯和巴西都是1.4 万亿美元左右。目前印度的经济规模约为中国的30%, 增长率也略低,但它过去5 年进步很大。问题是印度以及巴西和俄罗斯在今后10~15 年如何发展。”

尽管2008 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出现衰退,上述这些无法阻挡的力量依然在改变着全球矿业的格局。这种改变体现在“整合”过程。所谓“整合”,其实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指的是少数巨型企业对市场的主宰。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使得必和必拓公司的故事显得如此正当其时、跌宕起伏而又引人入胜。

必和公司从位于澳大利亚内陆的最不起眼的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主要证券交易所中耀眼的明星,其中的故事既扣人心弦又不可思议。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讲述过这个故事。想要了解必和公司真实故事的读者和投资者, 只好满足于阅读每天的即时新闻、四处奔波的记者的评论,以及必和必拓官方出版的一系列旨在维护“公司形象”和提高当天股价的华而不实的读物。

而必拓的故事就更是难以捉摸了。我们不得不从来自荷兰殖民主义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黑暗年代的公司卷宗和历史文件中不断摸索,才得以发现必拓公司起初是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以及荷属东印度的一家规模不大的锡矿公司。从那以后,必拓在皇家荷兰壳牌集团的旗下发展成为一家跨国矿业公司,直到被壳牌卖给南非的金科公司(Gencor),并成为首先挣脱摇摇欲坠的种族隔离制度枷锁,将未来寄托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南非公司。

必和与必拓的高层管理人员以一种在公司间博弈的隐秘世界中少见的直率,讲述了二者之间从求爱到结合的内幕故事。尽管如此,本书并没有得到该公司的任何赞助,我们寻求和获得的信息都没有附加条件。故事的澳大利亚和南非两条线索,都是由几十位必和必拓公司现任和过去的雇员(包括必和公司的3 位董事长和6 位首席执行官)亲口讲述的。他们作为事件的见证人,愿意无拘无束地发表看法。另外还有一大批学者、科研人员、政治家、院外活动人士、矿业界人士、公务员和情报人员对本书的主题提供了独特的见解。

确实,我们的研究表明,必和公司及其在商业界的继承者必和必拓公司构筑了如此巨大的关系网,以至于该公司更像是一个国中之国。必和必拓的活动几乎影响到2 100 万澳大利亚人中的每一位,无论是通过他们在初级产业或第二产业中的工作,还是通过他们持有的股票或养老基金的分红。本书的第一部分叙述了必和通过意想不到的途径成为澳大利亚最大公司之

一的历史。1883 年,在烈日炎炎的一天,身份神秘的查尔斯· 拉斯普在新南威尔士州与南澳大利亚州交界处的那座“断背山”附近钉下了标志探矿权的木桩。

从那天起,必和公司就笼罩在一种可以明显感觉到的兴奋之中。地质学可以为探矿者提供大致的指向,但在地表之下,大地时而扭曲,时而转折,通过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藏匿着它的宝藏,经常把探矿者搞得晕头转向。开发成本是无法预计的,唯一有把握的是成本肯定比原先估计的更高。即使开矿者最终把矿物从深藏地下的隐蔽处挖掘出来,他们的成败仍在市场控制之中,而市场的本性是冷酷无情的。必和公司在这方面有很多教训,其中最严重的是在20 世纪90年代末,一泻千里的铜价使该公司元气大伤。

即使在吉星高照的时候,矿业公司仍然时刻不能放松,因为它们在股票市场上的成功也会招致危险。在这方面必和也屡次险遭不测,其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一次是在20 世纪80 年代,以罗伯特· 霍姆斯· 阿考特为首的股市大鳄对必

和这艘当时价值被低估的旗舰发起了多次突然袭击。

不过,也正是那种永不停歇的兴奋感,必和公司的神奇旅程一开始就吸引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来为它掌舵,其中包括:乔治· 麦卡洛克,他把7 位先驱者组织起来,在布罗肯希尔打下第一口竖井,从而发现了后来发展成为必和公司著名的“大矿山”的矿脉;纪尧姆· 德尔普拉,这位多才多艺的荷兰人把必和公司从粗放的矿业公司转变为钢铁企业;埃辛顿· 刘易斯,他以坚强的个性和执著的精神,使必和公司成为澳大利亚第二产业①的基石;还有伊恩· 麦克伦南,一位要求严格的统帅,在他率领下,必和公司发现了大量石油、天然气和铁矿资源。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首次揭示了澳大利亚地质学家萨姆· 凯里教授在发现巴斯海峡大油田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本书的第二部分叙述必和公司的新总裁布赖恩· 洛顿,在抵御来自罗伯特· 霍姆斯· 阿考特的股市突袭的同时,展开了澳大利亚公司史上绝无仅有的跨国兼并计划。1984 年他从通用电气公司购入犹他国际公司,从而在必和公司的资产组合中增添了澳大利亚鲍恩盆地的煤矿和智利埃斯孔迪达大铜矿,同时给一直由钢铁业界人士主导的公司管理层增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煤矿和铜矿管理精英。

尽管完全由男性领导的必和公司不断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和濒临崩溃之间循环往复,但其不合常规的领导风格却与长期形成的公司内部氛围格格不入。

必和公司认为自己是质量和体面的代名词,但在几次有翔实记录的事件中,该公司管理层却辜负了自己描绘的这一美好形象。必和公司在全球铜价暴跌前夕以25 亿美元收购马格马公司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铜矿,以及位于西澳大利亚州黑德兰港的热压铁厂由于成本完全失控而失败,使该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出现了空前的亏空。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奥克泰迪铜矿公司发生了严重的污染事故,其根本原因是必和把利润凌驾于穷苦人的人权之上。本书还详细记述了必和公司向萨达姆· 侯赛因运送价值500 万澳元的小麦的丑闻,并对该公司的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入批判。更糟糕的是,这一丑闻的始作俑者还希望从毫无道义观念的萨达姆政权加倍索取回报:所谓“捐赠”很明显只是一种冷血的计谋,其意图是为在伊拉克开发油田获取优惠待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