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拉斯普到澳大利亚的头几年曾在利利代尔(Lilydale)摘过葡萄, 在维多利亚州北部采过金矿,在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交界处当过牧场工人,还在墨累河上游的一个小定居点金格里克(Jingellic)采过锡矿。19世纪80年代初,他继续北行进入新南威尔士,在一些养羊的牧场上工作,还在达令河上干过装船的活儿。最终他出现在巴里尔岭的吉普斯山牧场,在这里他与乔治·麦卡洛克进行了那次历史性的会面,也见到了那块被寻找银矿的人视为废石而置之不理的黑色岩石。
此时,除了找矿者通常的寻找不为人知的宝藏的野心之外,拉斯普的追求中还有另外一个因素。 如果真像他狂热地希望的那样,他发现了一个锡矿脉,他就有了打开阿格妮丝·克莱维萨尔(Agnes Klevesahl)芳心的钥匙。这位年方25岁、丰满漂亮的的姑娘是拉斯普最喜欢的阿德莱德金德曼咖啡馆(Café Kindermann)的女招待。
拥有大理石桌面并提供报纸和多米诺骨牌的金德曼咖啡馆算得上朗德尔大街(Rundle Street)上的一处学术设施。金德曼太太特意作保,从她德国老家的村子里招来了阿格妮丝和她羞涩的小妹妹帮着打理咖啡馆的生意。一批专业人士定期在此聚会。尽管一开始时拉斯普只能在托伦斯河(the Torrens)岸边宿营,这些专业人士还是欢迎他参加他们的聚会。对这种好意拉斯普也给予热情回报,但其实是阿格妮丝促使他回到那种充满着芬芳的气味、到处锃光瓦亮、言谈彬彬有礼的温馨舒适的氛围之中。尽管她对拉斯普欲拒还迎,但她明白无误地表示:她不可能嫁给一个在荒漠边缘谋生的身无分文的穷光蛋。
因此,当拉斯普带着他的“锡矿”样本来到挖蓄水池工人的营地时,他要争取的不只是开矿的合作伙伴,还有自己的心灵归宿。他决心已定,不可动摇。幸而那两人也都来自矿区:戴维·詹姆斯1854年出生在威尔士,年轻时曾在煤矿工作,1877年2月与母亲和家人一起到达南澳大利亚。他们定居卡潘达(Kapunda), 戴维成了一名建筑承包商,跑遍整个南澳大利亚州承揽修栅栏、打水井、挖蓄水池的活儿。詹姆斯·普尔1848年出生在英国康沃尔郡的一个锡矿区,他向来对自己的伙伴言听计从。
拉斯普后来承认:“我对矿物一无所知,毫无经验。”但是他的话语中充满自信,因此还没到中午他就成功地说服詹姆斯和普尔和他一起圈下那座山头,以便注册探矿权。那个山头后来被称为10号区块(Block 10)。之后他前往锡尔弗顿偏远的山脚下一座小小的石屋,向身兼代理矿业登记员的理查德·康奈尔(Richard Connell)警长递交了申请。
但是到这里仗只打完了一半。现在他必须面对乔治·麦卡洛克,而这也许意味着他将丢掉工作。既然如此,就听天由命吧。
9月5日,拉斯普在他栖身的用镀锌铁皮和树枝搭成的摇摇欲坠的棚子里喝下一铁罐茶, 然后动身去经理的住处。他发现麦卡洛克正在那座被称为“政府大厦”(Government House)的八个房间的石头大宅的游廊上,享受着晚上的一枝烟。苏格兰人对这位轻声细语的德国人颇有好感,把他叫做“活百科全书”。但是当拉斯普宣布他要辞职并且要支取工资的时候,麦卡洛克突然喊道:“你圈下了那座山!”
拉斯普承认了,并说明了原因。在他讲述的过程中,那种与挖蓄水池工人交谈时的自信又回到他身上。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 他使麦卡洛克的想法发生了圣保罗[1]式的完全转变。到入夜时分,已经是这位苏格兰人在计划如何扩大探矿权了。他把吉普斯山的其他员工从住处叫醒,到了半夜他们达成了协议,组成了一个七人合伙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