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白银与工贼(1)

必和必拓:从矿山赌徒到巨无霸 作者:(澳)彼得·汤姆森


在必和的初创时期,对矿脉的开采往好说是随心所欲,而往坏说则是水平业余到十分危险的程度。当挖蓄水池的工人戴维·詹姆斯打那口“拉斯普竖井”的时候,他根本没考虑过矿物学因素,而只是找了个平坦的地点好操纵他的钻机。必和公司的第一批董事只知道他们面临三大任务:找到矿工在矿井里干活,把矿石冶炼成金属,然后运到市场上去。在完成这三大任务时,他们的做法就像这座矿山周围的地貌一样粗糙严厉、毫不留情。

一开始,锡尔弗顿已经成形的定居点帮了很大的忙,矿工、开酒馆的和牧师都一样转移到25公里以外的新宝藏来了。矿工们大都是走背运的探矿者,他们急需几个钱才能活下去等待自己的好运气到来。但是他们很快就精疲力竭,无力在业余时间找矿了,因此就更加依赖于公司的钱。当布罗肯希尔发现富矿的消息传开后,大批人马来到了这个悉尼以西1,160公里,南澳大利亚州边界以东仅48公里的财富之源。

必和的老板们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在自己的地盘上,他们就像专制暴君一样,而且认为在矿业这个行当里没有必要掩饰自己。他们甚至从矿工的第一笔工资里每人扣4先令,才让矿工们使用铁锹。这种做法后来给工人和雇主都带来了无穷无尽和毫无必要的痛苦。

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了极其恶劣的工作、居住和生活条件。矿工及家人周围到处都是铅。 不仅是在矿井里或是尾矿中,而且在他们呼吸的空气中,在满街飞扬、甚至进入室内的灰尘中,都有铅的存在。水经常短缺,因此矿工们不愿把水浪费在冲洗身体或餐具上,而冲洗是防止铅中毒的必要措施。有的人由于腹痛难忍而在地上打滚,有的人食欲丧失、早衰、阳萎、全身无力、肌肉震颤。

规范的采矿技术遭到忽视,矿工们在两米宽的工作面上开出狭窄的块段,“顶板”先用木材支撑。按理应该用从地面上运来的岩石回填采空区,但是由于回填采空区所需的人力几乎与采矿所需的一样多,许多块段没有被回填,于是落石常常发生。

必和的第一批48吨矿石是用牛车运到280公里以外南澳大利亚州特劳伊(Terowie)的铁路末端,在那里装上货车运往阿德莱德,再运到墨尔本郊外斯波蒂斯伍德(Spottiswood)“殖民地间冶炼与精炼公司”(Intercolonial Smelting and Refining Company)的工厂。牛车给与世隔绝的矿山镇运回矿山用的木材、石灰石、焦煤、食品、烈酒和其他补给品。除此之外的唯一补给线是坐明轮汽船在达令河上溯流而上到达离断背山150公里的一个登陆点,但大部分时间河水太浅无法通行。

斯波蒂斯伍德冶炼厂使用的原始的冶炼工艺浪费掉矿石中1/3的银,因此1886年必和公司进口了两台新式的30吨“内华达”(Nevada)熔炉,每天可在矿井口处理100吨矿石。锡尔弗顿的矿山停产后,大部分冶炼设备被必和买走。总的说来,这个矿的运作是相当简陋粗糙的,其成功完全是因为矿石品位高。实际上,必和用赚取的利润购买了新冶炼厂,公司上市时筹集的15,000英镑开发经费分文未动。

每股必和的股票名义上的实收股本仍为19镑,但到1887交易年度结束时每股价格已经涨到174镑10先令。墨尔本交易所1888年开市时,投资者疯狂抢购布罗肯希尔地区所有矿山的股票,必和股票首当其冲。三周内股价就几乎翻了一番,到2月底达到每股409镑的惊人价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