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白银与工贼(2)

必和必拓:从矿山赌徒到巨无霸 作者:(澳)彼得·汤姆森


早在1883年,必和就把全部7块租地都归并到自己直接控制之下,但此时趁着股市的繁荣,必和把3个子公司(分别拥有第10、第14以及第15和16区块)各自上市,必和本身则直接拥有露头矿脉顶端周围的3个品位看起来更高的中心区块(第11、12、13区块)。3个新的公司名称分别是“第10区块”(Block 10)、“第14区块”(Block 14)和“英国必和”(British BHP, 即第15和16区块)。在必和租地的边缘,包括“南布罗肯希尔”(Broken Hill South)和“北布罗肯希尔”(Broken Hill North)在内的其他公司从急切的投资者手中筹得资金,在必和认定的矿脉界限之外开发自己的区块。

在查尔斯·拉斯普和他的朋友们圈下第一块租地之后仅仅5年的时间,这个矿已经在出产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价值估计达650万英镑。然而还没有人知道这座山蕴藏着2.8亿吨矿石,其中大部分富含银、铅和锌。这一点要等到新的竖井开凿,以及勘探技术革新后,人们才会认识到。

采矿刚一开始,对布罗肯希尔镇的勘测规划随即进行,主要大街以矿物命名,这些矿物也是该镇存在的理由。1888年,《布罗肯希尔守护者报》(Broken Hill Argus)记者伦道夫·贝德福德(Randolph Bedford)把银街描写成“一个巨大的土堆,充斥着旅店、摇摇晃晃的办公室和酒吧;两链[1]宽的大街上尘土没膝,到处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在天价叫卖莫须有的矿山的股票。”

当地的冶炼厂此时已经使铅毒扩散到妇女和儿童身上,使儿童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受到影响。沙尘暴经常一连几天席卷整个地区,痢疾和伤寒在帐篷区和贫民窟肆虐。矿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与矿主的突然暴富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点矿工及其家属看得很清楚。仇恨的情绪在滋长,而老板们却好象无忧无虑、熟视无睹。在邻近的锡尔弗顿,来自悉尼北郊海滨(North Shore)的温柔的助理教师玛丽·卡梅伦(Mary Cameron)[2]十分同情工人的艰难处境。她转向社会主义,并在《白银时代》(The Silver Age)上发表了她的第一首诗作《不公》(Unjust), 严厉抨击不公平的现象。后来她参加了威廉·莱恩(William Lane)[3]在巴拉圭发起的乌托邦运动。之后她成为玛丽·吉尔摩女爵士(Dame Mary Gilmore),并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但是,抛开“人力资源管理”不谈,必和的董事们确实了解自身的局限性,并且决心在采矿和加工这些专门领域聘请最好的人才。 这也是必和公司在最初50年里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必和董事长比尔·威尔逊的弟弟萨姆(Sam)1885年接替威廉·贾米森担任必和总经理,他此前是锡尔弗顿“白日梦”(Day Dream)矿的监工。但是当矿脉的巨大规模显现出来之后,他本人和董事会都认识到他并不真正具备做总经理的条件。比尔·威尔逊前往美国去招聘最好的人才。



[1] 链(chain):长度单位, 一链等于100英尺(30米)或66英尺(20米)。 ——译者注

[2] Mary Jean Cameron (1865-1962), 澳大利亚著名女诗人、记者, 1897年结婚后改姓夫姓吉尔摩, 1937年受封为女爵士。——译者注

[3] William Lane (1861-1917), 澳大利亚记者、劳工领袖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1893年在巴拉圭领导建立了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新澳大利亚殖民地”(Colonia Nueva Australia)。 ——译者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