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20世纪80年代技术革命加速,其对人类记忆和智力的贡献相当于19世纪蒸汽机和电力对节省体力所作的贡献。1989年3月,在日内瓦欧洲原子核研究委员会工作的英国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提出要创建“万维网”,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电脑中的各种文件用标准的“超文本语言”统一编写,并利用他所谓的“浏览器”通过电话线连接。他预言万维网将迅速“创造新连接和新材料”,并使各地的电脑用户变成“全球作者”。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个人电脑的普及,数据处理和全球通信的时间和成本基本上已消减为零。所以,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通信、数据存储和计算机处理已基本免费。同时期的其他进步,诸如空运和海运技术的发展虽没有上述进步重要,却也将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的成本降低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1/3左右。
第四,冷战的结束带来了“和平红利”,美国、欧洲和苏联的军费大大减少。更重要的是,“和平红利”似乎证明在新的时代里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20世纪上半叶的两场世界大战消耗或直接摧毁了三代人积累的物质财富。所以,这三代人都被迫将大部分收入用于重建住房、工厂和被他们的父辈摧毁的基础设施。而战后婴儿潮一代没有这样的负担,并且柏林墙的倒塌也预示着在不远的未来不会发生世界大战。美苏之间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双方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冲突上,随着这两个地区冲突的结束,局部性战争爆发的可能亦大大减小。同时,自然资源和耕地的价值,特别是与技术和知识产权相比在不断下降,这也减少了因领土扩张引起的争端。其中的特例是萨达姆·侯赛因于1990年8月对科威特的入侵,但此番闹剧很快被空前一致的国际社会所阻止。住房、工厂和公路不再受军事战争的威胁,战后重建需要的勤俭节约的习惯也就渐渐消失了。
第五,蒙于金钱之上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这在当时不为人注意,但与以上几点同样重要。1971年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瓦解是这一过程的开始。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关闭了“黄金兑换窗口”,原本,至少从理论上讲是这样,美国财政部一般都会将任何外国政府所持有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当时美元已成为所有货币价值的唯一标准,甚至在中国、苏联和古巴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而“二战”后,尼克松总统决定切断美元和黄金的正式关联,这一举动无疑影响巨大。在有史以来的5 000年里,每个国家都是头一回用纯粹的纸币交易,而不和黄金、白银、土地、奴隶、盐、贝壳或其他任何“自然”或天赋的价值标准相关联。这个前所未有的举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当时无人可以理解,即使在40年之后也没人完全明白。所以,这一事件值得花大篇幅来解释。
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时期,大多数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货币体系,但它们并非心甘情愿这样做,只是将此举看做权宜之计而已。战后,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同盟国签署协议同意所有国家的货币都必须和美元挂钩,理论上讲,也就是和黄金挂钩。要是中国的农民或英国的矿工对手中的人民币或英镑的价值产生疑问,政府就会向他们保证,他们手中的钱和美元等价,进而和黄金等价。在1971年8月之后,这一关于价值的观念不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