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凯恩斯式的周期并不对称,因为投资急剧减少会造成大量人口失业,降低收入,消费也随之下降。这会更加抑制商业预期,造成更多失业,以及更少消费。这样一来,恶性循环便成了市场靠自身力量无法打破的怪圈。所以,虽然在经济景气时期市场能够自我调整,但在萧条期就不行了。这时,政府投资和借贷,加上直接注资,就是防止旷日持久的萧条所必需的手段了。这也正是20国集团政府在2009年4月得出的一致结论,当时20国集团国家纷纷采取各项措施,刺激经济复苏,敦促银行扩大信贷。
投资者心理和不确定性推动的周期
在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工作的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在20世纪60年代时宣称,长期的经济稳定会导致人们信心膨胀,进而导致高杠杆,夸大冒险主义,增加债务负担。从20世纪80年代起明斯基的理论就被学界忽略,但2007年危机爆发时他的理论又重回公众视野,不仅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央行和财政部门的关注。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经济稳定会鼓励银行创新。当经济条件非常好时,银行就会接受低质量的资产作为抵押,也会开始利用新途径贷款给风险越来越高的借款人。这些过程终将变得不可持续。但重要的是,杠杆的消除并不是一个循序渐进地将整个体系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这点和主流经济学思想相去甚远。
相反,借款人开始产生债务问题时,银行就去查封作为抵押品的资产,但这些资产再也不值原来的价钱,许多资产都不可能卖出合理的价钱了。这时,流动性恐慌随之而来,因为没人愿意购买银行急于卖出以保证清偿能力的投机性资产。银行的清偿能力受到质疑,储户纷纷兑现,银行被迫卖出更多资产,进而将价格压得更低。如果这一进程持续下去,整个银行体系都将面临崩溃,除非政府出面担保或用其他手段支持银行。这个周期的拐点,也就是当借款人突然意识到他们过分乐观、高估资产价值之时,通常被称为“明斯基时刻”。典型的例子是俄罗斯政府拖欠债务和1998年的对冲基金危机。许多分析人士称,2007~2009年的信贷危机是显而易见的“明斯基时刻”。
乔治·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可以被看做对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和凯恩斯“动物精神”理论的概括。索罗斯强调人们的认知和被认知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明斯基和凯恩斯的思想放在不同的哲学基础上考虑。索罗斯认为,借款人和贷款人失算是因为现实和人类认知之间必然存在差距。人类思维包括两个潜在的不和谐因素:认知功能,想要理解现实;操控功能,想要改变现实。这两个功能可以相互干预。
认知和操控功能的相互干预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类知识—认知功能—总是不完美的,所以,市场预期总是错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如此。第二个问题,也是这个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当现实受到思维的影响时,对未来的预期就会改变现实,而新的现实反过来又会改变预期。现实和预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就是索罗斯口中的“反身性”,也能制造类似于明斯基所描述的兴衰周期。
索罗斯理论认为,事实上,和标准经济学的理论正相反,金融市场根本不会反映最准确的未来预期,然后自动进入平衡状态。想象一下房价持续上升一段时间后的情形,可能是正在从上一个萧条期中复苏。房价上升使人们对未来房屋需求信心过度,银行也更喜欢借款人用房子当抵押品。抵押品增多,对房子的需求增加,于是推高了房价,这样一来,原先人们的乐观态度就变得情有可原了。因此,金融预期改变了原本只是预测的现实,反过来又使金融周期出现另一个变化。乐观的投资者发现他们的预期都变成了现实,于是就将价格推得更高,刺激更多抵押贷款和房地产需求,进而使得业主和银行的高涨情绪显得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