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治生活:中国民众的转型(3)

中国的逻辑 作者:(日)加藤嘉一


谁也不知道中国会走向何方,但现实情况是,目前的变化不可小视,就连在政治体系最高层也不例外。中共中央党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这个设在北京的机构是最重要的高级官员培训基地,它的课程设置基本上能够反映官方的路线,即党和国家的政策走向。

就在不久前,中央党校开设的课程还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思想,如今已经改为各种技术类课程了,比如公共管理、公共财政、环境治理以及各类其他实用专业知识。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政治类课程中,已经出现了比较民主制度以及公民社会在有效政府作为中的作用等内容。

近年来,中央党校的学者们开始公开发表报告,勾勒出了分阶段的中国政治发展规划。这种规划虽然是在诠释官方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但同时也明确地把代议制民主作为未来几十年的最终目标。这些学者把它视为通向最终发展目标、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以及民主化治理的过渡阶段。

中国政府在另一个问题上更务实一些:它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但对这些外汇储备的管理遭到了公众的质疑。随着美国的两大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于2008年年底至2009年相继破产,中国的网络博主和正规媒体的记者开始对政府海外投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提出质疑。另外,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国政府的官方海外投资机构,在市场转向低迷前夕高价购买了大量美国有价证券,因而遭到了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炮轰。到2009年春天,中国总理温家宝发表谈话,要求确保中国政府持有的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的安全。一些外国人认为,这些言论显示出中国政府因为美国在金融问题上麻烦不断而更加自信,但在不计其数的中国人看来却是安抚国内民众的措施之一,因为老百姓越来越对政府把他们与美国经济捆绑在一起感到不安。

这些新情况也许不是老百姓群起反抗当局,难以归入“抗争”、“国家与社会”以及“官方与反对派”的范畴,而是一种处于快速变化中、由公民和官员共同进行的政治参与。它表明社会在进行各种新的分化组合,与作为我们思维定式的社会分化—“国家与公民”、“公共与私人”、“政府与反对派”—有所不同。这些新情况展示了公共部门内外的各种社会行为体,它们都在对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剧变施加影响。这绝不是说一些人在推动变化而另一些人进行抗拒,而是所有人都企图以官方—无论明智与否—认为合法的方式操控演变进程。这是一种政治变化,发生在司空见惯的政治问题上,因而格外激动人心。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充斥着惊心动魄的事件,比如起义、罢工、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这类事件因为发生得太多,几乎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正因如此,今天出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正常化,倒成了地地道道的革命性事件了。

今天的中国制度已经不再那么理想化了。过去2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发展过程中一种变革的力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