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制造业:西方人怎么也看不懂(4)

中国的逻辑 作者:(日)加藤嘉一


但是到底是什么把发达工业与低端科技区分开来?高端电子工厂内发生的一切,到底与低端工厂如制袜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边际效应递增适用于前者而不是后者?为什么西方国家认为一个崛起的全球发电厂(不论是德国、日本还是中国)与一个深陷全球成衣制造业的普通工业国(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或菲律宾)不同?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进行客观分析,想一想人们通常不会与工业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因素—信息。一方面,工业生产关乎机器和有形产品;但是从另外一个更本质的角度来看,工业生产就是关于信息,任何产品的生产—不论是高端还是低端,都包含着从设计(其实就是信息)到实际材料的转移。假设有人想出了一个新产品,首先肯定是在纸上画出一个草图,这个草图至少包括需要使用的材料—假设是木头,以及用这种材料做的各个零部件的尺寸。工匠拿到这张图纸(设计信息),选择合适的锯子(作为拥有某种特定锯齿的工具,也包含了一些设计信息在里面),投入精力来锯木头。在这个过程中,工匠将设计信息转化为了实际材料,将一根木头变成了各种符合要求的零部件,随着越来越多的零部件被锯出来,越来越多的设计信息转化为现实物品。最后,只要这些零部件在误差范围内,就能拼出一个基本合格的产品。

但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设计信息并不是非常完整:有些东西遗漏了,制作出来的零部件不是那么精准等,因此各部分零件在一开始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完美的组合。为了补救,工匠们就会在这里多打磨打磨,那里多切割切割,于是各部分就能很好地组合在一起了。从本质上来说,工匠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材料里加入了额外的设计信息,并最终使成品马马虎虎地面世了。

对于运动鞋或成衣等低端制造业来说,将原材料转化为成品所需的信息通常来说是比较明确的,在实际操作中,这类信息可以很方便地转化为被许多国家广泛接受的标准,这样就有助于很快地在另一个国家投入生产。如袜子之类的产品设计是简单的,而且将这些设计语言转化到编织好的布料中去所需的技能要求至少从理论上说是非常少的。

这些特点既是福也是祸。它们让进入低端产业变得更加容易(换句话说,就是它们保证了准入门槛的低姿态),但也恰恰是因为那么多人都可以成为玩家,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此外,标准化生产流程导致了标准化的、难以区分的产品或者说商品。因此,若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成本节约而不是发展创新上做文章,而在这些领域内节约成本几乎等同于削减工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家公司都在压榨工人,挤压自己和其他公司的赢利空间。也就是说,它们在比赛谁先触底,这些情况正好同时解释了为什么低端制造业会在正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贫穷地方出现,以及为什么这些地方很难升级到高价值的产业领域里去。

高科技产业(不论是前些年的钢铁和铁路建设,还是近些年的汽车和半导体生产)一直以来就被当做异类。从历史上来说,这些产业往往和大量的资本投入是分不开的:昂贵的生产设施和大量的重工业设备。这些设备和工具对金属模具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还需要激光来实现塑料的精确切割,这些操作都需要大量的知识和设计信息。仅仅是这些技术和设备的获取就需要可观的资金,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准入障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