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制造业:西方人怎么也看不懂(6)

中国的逻辑 作者:(日)加藤嘉一


这些工业宝藏在自身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系列以知识为基础的附加能力。大规模生产的运作培养了公司的管理能力;在将一系列产品推向新市场以及尽力迎合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公司的市场运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公司还通过为新工程融资和满足客户资金需求等方式增强了资金管理能力;在寻求本领域科技带头人地位的同时,公司还将势必发展自身的科研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来自生产制造,对于公司来说,每一种能力都是差异度和竞争优势的额外来源。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真正让高端生产成为现实的是以制造为核心、蕴涵大量默会知识的各层组织。

所有这些知识也能反过来不断地刺激生产,使之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在已有的生产流程中,信息可以得到更有效地利用,由此生产出来的商品将会拥有更好的品质、更低的不合格率、更少的库存—这些都是控制成本的重要因素。此外,积累的这些知识还有助于产业升级和创新,生产出新产品。不论哪种方式,企业都可以有效地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而且被效仿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

这个故事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应该不陌生,因为这就是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汽车业,也是20世纪末后来者居上的日本汽车业。类似于丰田汽车这样的大型企业,在政府一定程度的扶持下,总是专注于学习和发展技术。起先,他们的精力主要还是集中在低端产品的生产,但是焦点始终放在贸易出口这一块,全球市场作为成本和质量的标尺,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生产出的产品在全球市场缺乏竞争力,那么该公司就会被视做失败了,为了生存,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变。如果产品投放市场后非常成功,公司就会继续潜心寻求降低成本、提高品质的途径,致力于生产出更高价值和利润的产品。日本企业在这一点上的确做得很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韩国的企业里也不断看到这样的情景。不论是尼桑、丰田、小松机械,还是浦项制铁、现代汽车、三星,以出口为导向、放眼全球的制造目标都成为它们追赶欧美一流企业的定位。难怪美国人会对日益落寞的本土制造业忧心忡忡,也难怪他们会密关注中国在这方面的一举一动。

但是成功跻身“后来居上者”行列的国家可谓是凤毛麟角,这也增加了制造业的神秘性。许多国家都曾经进行过尝试,但大都失败了,它们中的许多无疑拥有足够的资金和基本的技术,例如前苏联、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在汽车制造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在商用飞机生产方面,这些国家购买了合适的机器,学会了已有的成功设计,可以说,它们获得了一切可能获得的书面信息,有些时候它们甚至还最终生产出了成品,比如苏联的拉达牌汽车、民主德国的特拉贝特微型汽车、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汽车以及中国生产的类似于波音707的Y-10型飞机。但是,生产出一件表现差劲的产品与生产一件可用的产品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件可用的产品与一件真正在商业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又是不一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有工业抱负的国家认为只要购买了那些按数字填颜色的画纸,就可以画出像西斯廷教堂里的壁画那样精美的图案,但是它们最终得到的只是类似于汽车旅馆里的廉价艺术—车门无法合拢的汽车、由于自身超重而无法搭载乘客或托运货物的飞机,因此更加证明了默会知识在这些特殊行业里的重要性,以及将这些知识商业化的难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