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制造业:西方人怎么也看不懂(7)

中国的逻辑 作者:(日)加藤嘉一


当然,由此我们更加会觉得那些获得成功的国家是那么显眼。纵观近现代历史,基本上任何一个强国都与数量众多的大型企业分不开,在这些商业巨人中,有一些到了今天还依然屹立不倒,有一些已经离开了世界舞台,但是它们的名字在全世界还是拥有极高的认可度:克虏伯(德国军火制造商世家)、蒂森金属(德国)、美国钢铁、通用汽车、丰田汽车、IBM、飞利浦、标准石油公司、贝尔实验室等。但是在中国,我们如今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类似的商业巨人正在崛起:电脑业的联想(该公司在2005年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华为和中兴,油气业的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家用电器业的海尔和格兰仕,零售业的国美电器等。这种从商品化的低端生产到先进的高端生产的跨越,那么多国家都没有做到,而中国做到了。只需回想一下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毫不夸张地说,其空前的技术水平、宏大的规模,以及让人难以置信的合作和协调力,都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中国国内各个领域的领头企业。

如今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蓄,崛起之势可谓是无人可挡。为什么西方人不应将中国理解为是德国或日本的重演?为什么不可以将中国看做一个以制造业和工业实力为基础、正在崛起中的强国?还有,为什么西方人不必要为此担惊受怕呢?

疑云重重:中国工业发展的四个特点

要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高科技产品生产中心无可厚非,但若说中国因此就得以重演之前崛起的国家(比如德国、日本、韩国等)的发展轨迹就不那么站得住脚了。

中国确实已经参与到了高科技产业中去,但是这种参与方式与我们传统观念里对其的认识大相径庭,也就是说,今日在中国所发生的与之前在德国、日本和韩国发生的并无相似之处。若要究其原因,要么是西方人对中国理解有误,要么就是对高科技产业的理解有误,或者两者兼有。

尤其是以下四个因素,让中国看起来与之前的后来居上者不一样。第一,如前文所述,中国各工业部门,尤其是以出口为导向的部门,对外资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仅在2008年,外资企业的生产活动就占据了全国出口总额的55%,进口总额的54%。

中国确实已经参与到了高科技产业中去,但是这种参与方式与我们传统观念里对其的认识大相径庭,也就是说,今日在中国所发生的与之前在德国、日本和韩国发生的并无相似之处。

2005年前后,在中国的高科技、高价值消费品生产部门(比如DVD机、电视、高端电子产品、微波炉等),外资企业的生产占到了出口总额的近90%。这些都是令人吃惊的数字,在历史上那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大型经济体都不曾有过如此惊人的比例,日本和韩国在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外国直接投资或外国股权,即使是相对比较依赖跨国公司的中国台湾地区,也从未达到过像大陆这样对外国直接投资如此之高的依赖程度。

第二,今天中国的绝大多数高端制造业本质上和低端科技轻工业一样,重复着出口加工的模式。半成品或成品零部件从国外—通常是亚洲邻国运进来,在国内组装,在成品上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然后再运往北美和欧洲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在电子、电脑和通信设备生产领域的出口增长已经逐渐超过传统的出口型轻工业如成衣、纺织品、鞋类和玩具,但是这些高科技领域同时也是出口加工贸易增长最快的领域。举例说明,在2006年的时候,电子设备(比如电视、MP3播放器、DVD机等)占到了中国出口总额的47%。但是在这些出口的电子设备中,有70%属于加工贸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