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琼斯指数继续下跌,并在1970年5月26日跌到点,比前一年年末下跌了整整1/3,甚至比9年前肯尼迪就任总统时的点位还低。但是,这后来被证明是第一轮“尼克松熊市”的底部。事实上,在这一年余下的时间里,市场开始强势反弹,并于年底报收于点。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是机构投资者不得不维护那些市值最大的股票—其中很多是道琼斯指数中的成分股,市场可能早就惨不忍睹了。
“漂亮50(nifty fifty)”是指被大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市值最大的50只股票,这些机构有时重仓持有这些股票。例如,摩根保证基金公司[Morgan Guaranty,由J·P·摩根公司和保证信托基金公司(Guaranty Trust Company)在1959年合并而成]就曾持有过价值高达20亿美元的IBM股票。对这些大机构来说,将这些股票大量卖出变现会不可避免地给它们的股价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也使它们自己的投资组合大幅缩水。众多机构持有大量为数不多的几只大股票,这使得当“漂亮50”中的某些股票遇到卖压的时候,机构投资者会竭尽全力维持它们的价格。例如宝利来公司(Polaroid),尽管此前5年赢利平平,股息也不到1%,但却长期维持着高达100倍的市盈率。而很多不受机构投资者青睐的股票,即使有稳定的成长和丰厚的股息,也只有6倍的市盈率。
越来越多的经纪公司不断地关门或停止交易。海登·斯通公司此时已经花完了那笔从俄克拉何马州借来的钱,只能在市场中苦苦挣扎,试图说服其他贷款人同意它提出的新生存计划。美林公司接管了古德博迪公司(Goodbody & Co.)—美国当时的第五大经纪公司,拥有万个客户账户。
当这一切尘埃落定时,纽约证券交易所已经直接干预了其200家会员公司的运作,这个数目占所有从事公众经纪业务的公司数目的一半以上。有129家公司或者破产,或者与其他公司合并,或者被完全接管。随着华尔街上一些公司关门,另一些公司勒紧腰带,并希望通过投资于技术改造而缓解困境,纽约证券行业的雇员人数也开始下降。1969年1月,共有万人在华尔街工作,但到了1974年,这个数字下降了28%,只剩下了万人。
到1970年年底,报纸和杂志上充斥着各种报道,这些报道认为被通货膨胀、经济停滞和越南战争搞得焦头烂额的尼克松将注定是“一届总统”①。但是,总统拥有调控经济的有力杠杆,而尼克松把它们全部用上了,包括实施价格管制和争取美联储的帮助。到了1972年,当下一届总统竞选临近的时候,经济形势看上去的确比先前好了一些。道琼斯工业指数再次探到了1 000点大关—该指数第一次触到这个点位是在1966年的一次日间交易中。在选举中,尼克松获得49个州的支持,选举过后,道琼斯指数终于在1973年1月11日报收于1 点,突破了1 000点的大关。
但是,这一次,作为1972年的标志的繁荣—更确切地说是虚假的繁荣——在1973年消失了。随着价格管制被取消,通货膨胀立刻死灰复燃,达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未有过的高度。结果利率大幅攀升,引发了债券市场的大灾难。1973年4月被揭露出来的“水门事件”(Watergate)使得原本就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经济变得更加动荡不安。1973年夏天,全美各地都出现了肉类紧缺。10月,埃以战争爆发,石油危机从天而降,阿拉伯国家开始对美国实施禁运,油价飞涨,在美国各地的加油站前,汽车排起了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