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是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1968年~1987年)(6)

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11) 作者:(美)约翰·S·戈登


道琼斯指数很快又跌回到了1 000点以下,到这年年底,它已经跌至

800点以下,比1月份高峰时下跌了25%。与此同时,“漂亮50”的股价也开始狂跌。1974年,尼克松被迫辞职,道琼斯指数在当年12月跌到了。实际上,1973~1974年的通货膨胀掩饰了这期间市场指数下跌的程度。一位华尔街作家安德鲁·托拜厄斯(Andrew Tobias)在《纽约》杂志(New York)中的一篇文章《华尔街的牛市》中写道:“如果说贪婪和恐惧是华尔街上仅有的两种心理的话,那么我想,现在,是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

随着物价飞涨,银行开始提供华尔街投资的替代品—大额定期存款(CD),并很快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这个前所未有的高利率时代,这种定期存款所支付的利息远远高过大部分的股票与债券的收益,而且没有本金损失的风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猛发展的共同基金此刻也止步不前,在熊市中,基金的净值大幅缩水。

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社会动荡、后台危机、大经纪公司倒闭,加上遇到自胡佛总统时期以来最糟糕的熊市,所有这些都使得华尔街在70年代早期成为一个最不受人欢迎的地方。它似乎已经过时了,仿佛是过去时代遗留下来的废墟。从20世纪30年代后就再也无人提起的“华尔街即将灭亡”的论调再一次出现,而且不绝于耳。一个度量华尔街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华尔街是否适合投资和工作)的最好尺码是当时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席位价格。在1969年的时候,一个席位可以卖到近50万美元,而一年之后,只能卖到13万美元。在1974年熊市的谷底,一个席位价格只值万美元,仅为纽约市一个出租车许可证价格的两倍半—纽约市的出租车许可证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席位一样,其数量也受到严格控制。

但是,就像在华尔街历史上经常发生的一样,科技—这一次得益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及时推动—又来挽救华尔街了。华尔街不仅没有灭亡,相反,华尔街最后的胜利马上就要来临了。

随着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壮大,他们反对固定佣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固定佣金的历史几乎和华尔街股票交易的历史一样长。事实上,1792年签订的《梧桐树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设定固定佣金:“我们,在此签字者—作为股票买卖的经纪人庄严宣誓,并向彼此承诺:从今天起,我们将以不低于的佣金费率为任何客户买卖任何股票。”

纽约证券交易所一直在交易大公司的股票和债券方面保持着绝对垄断地位,它的这种垄断地位从1869年就开始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逐步消失。而它的客户,不论大小,都对这种固定佣金无能为力。但是,华尔街从来都不像它的名字听上去那样是一个利益的整体,银行、大保险公司、路边市场、柜台交易市场(over-the-counter market,OTC市场),以及纽约以外的很多地区性交易所,它们都有自己不同的利益。

甚至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会员们也并不是铁板一块。那些靠佣金生存的公司(与公众进行交易的经纪公司)有他们自己的利益,而那些专门经纪人(他们在交易所场内进行交易)则有不同的利益。对那些收取佣金的公司来说,只要能得到最好的价格,不管在哪个市场买卖都可以;那些场内交易人则当然希望交易被严格限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内进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