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标准制定过程
2008年1月,审计署组织多行业专家召开了《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修订工作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原标准修订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相关技术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证。专家一致认为:考虑到原《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的内容不够完整,以及新会计准则变化对标准的新要求,对标准进行修订是必要的;同意对原标准进行拆分,初定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总预算会计、金融等四个部分;技术方面,取消TXT格式的输出方式,暂不采用XBRL(原因是XBRL可能被替代和认证中或存在风险),仅保留XML一种输出格式。
2008年2月,国家标准委发布《关于成立全国审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1)的复函》(国家标准委综合函[2008]26号),同意成立全国审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审信标委),秘书处承担单位为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审信标委主要负责会计核算软件及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的会计核算部分,包括术语、数据格式、数据交换、业务流程、信息安全、管理和决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2008年6月,根据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2008年第三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标准委综合函[2008]154号)的要求,《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GB/T 19581—2004)拆分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总预算会计、商业银行等四部分。审信标委接到计划批复后,立即组织力量开始编写《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修订草案稿。2008年11月,草案稿确定了将原标准拆分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总预算会计、银行四个部分。企业部分在原标准基础上进行扩展,扩大标准的覆盖面,从原来的总账和报表模块延伸到如下模块:总账、报表、应收账款核算、应付账款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行政事业单位部分的接口包括如下功能模块:总账、报表、统发工资、资产核算。
2009年3月12日,审信标委召开内部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在草案稿的基础上,加快《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成立由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南京审计学院、广东省审计厅、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以及用友、金蝶、浪潮、金算盘、新中大、甲骨文(Oracle)、思爱普(SAP)等多个企业参与的核心起草工作组。2009年3月23-25日,起草工作组召开了第一次标准讨论会议,会议明确了项目进度、要求,以及起草组各成员的责任。会议对《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系列标准中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两个部分的标准主要数据元素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完善。
2009年7月29—31日,起草工作组召开第二次讨论会,对数据元素的说明、注释以及提供XML 实例的案例数据进行了讨论完善,同时对XML Schema文件和含义相同的数据元素进行合并、重组,形成了企业部分和行政事业单位部分的标准征求意见稿。根据国家标准编制程序要求,审信标委于2009年8月1日至10月1日采用网上(国家标准委网站、审计署网站、审信标委网站)、书面(以信函的方式发给一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形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截至2009年10月1日,企业部分共收到54条意见,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共收到21条意见。
2009年11月12—15日,起草工作组召开第三次工作会议,会议对征求意见的反馈结果进行了采纳与否的讨论。企业部分54条意见:采纳34条,部分采纳2条,不采纳10条,解释8条。行政事业单位部分21条意见:采纳14条,部分采纳3条,不采纳2条,解释2条。会后又经过仔细的修改和审核,形成了这两个标准的送审稿。在这次会议上,参会代表经讨论研究,决定将“财经信息技术”作为审信标委所制定标准的标准名称引导要素。与之对应,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两个标准也相应更名为《财经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第1部分 企业》、《财经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第2部分 行政事业单位》。
2009年12月15日,审信标委组织召开《财经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第1部分 企业》、《财经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第2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送审稿)国家标准审定会。审定委员会听取了标准起草工作组就标准的起草过程及有关征求意见处理情况的汇报,认真审查了标准的文本,并对标准的技术内容进行了质询,起草工作组进行了答辩。审定委员会经认真讨论,一致通过了对这两个标准的审查,建议标准起草单位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对标准文本进行修改,并尽快形成报批稿上报,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将该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
2010年6月24日,经过履行法定程序,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标准名称和标准号是《财经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第1部分:企业》(GB/T 24589.1—2010)、《财经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第2部分:行政事业单位》(GB/T 24589.2—2010)。两个标准于2010年12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