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疯狂的”下海“之举

中国新首富:王传福传 作者:叶青


“我是研究电池的,我相信自己能做好,相信电池行业的潜力。”

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我国大江南北改革开放事业风起云涌之时。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践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有着巨大的投资潜力。当时要花两到三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虽然价格不菲,但买的人仍然很多,这让他意识到手提电话的发展必然会使充电电池的需求与日俱增。当时王传福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报告中还发现,全球镍镉电池的老大--日本宣布其本土将不再保持镍镉电池的生产线,而这势必将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并带来全球镍镉电池产业的新格局。

镍镉电池是最早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电池种类。镍镉电池可重复500次以上的充放电,经济耐用。其内部抵制力小,即内阻很小,可快速充电,又可为负载提供大电流,而且放电时电压变化很小,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直流供电电池。虽然日本放弃生产镍镉电池,但并不代表这种电池就没有市场。相反,也正因为日本的退出,国际镍镉电池的缺口正在扩大,其市场前景毋庸置疑。

于是,王传福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单干。当断则断,王传福在以他的专业视角对电池行业的趋势和商机作出判断后,便以他超凡的胆略和勇气,毅然做出了辞职下海这个在外人及亲戚朋友看来近乎疯狂的举动。在决定下海时,王传福正是单位科研及管理的中坚力量,风华正茂,这时候离开让很多人都觉得惋惜。但王传福并不这样认为,他相信一点:最灿烂的风景总在悬崖峭壁,富贵总在险境中凸现。王传福敏锐地抓住了一个电池国际市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并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为高端产品,即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技术是有的,自己创业的决心也是有的,然而资金上却有问题。没钱,做电池谈何容易!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的投入,一间配备全自动化设备的锂电池工作室需要几十亿元的投入。当时国内还没有风险投资的概念,而王传福也不可能从国外金融资本那里融到启动资金,国内银行贷款更是没有希望。就在他千方百计寻找创业启动资金的时候,王传福遇到了当时主投传统产业的汇亚基金负责人王干芝,王干芝虽然对比亚迪的前景较有信心,但在融资额度方面提出问题。这次投资计划并没有获得汇亚投资委员会最终认可。王传福生性倔强,第一次融资泡汤了,从此他再没有见过创投人。王传福和他的创业团队深切地体会了一把“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滋味。

正在王传福苦于无处寻找“东风”,启动资金近乎山穷水尽之时,王传福的表哥吕向阳给了他最宝贵的支持,借给了他250万元的启动资金。而实际上,王传福的表哥最初是反对他下海经商的,表哥说:“你和我不一样,你是国家干部,工作稳定,也很有前途,为什么非要冒险下海呢?一个决定错了,就可能全盘皆输,到时你可怎么办啊?”而王传福则胸有成竹的给他表哥分析:“我是研究电池出身的,也有电池企业的管理经验,我相信自己,你也了解我的能力。至于市场方面,你可以不相信我的判断,但你应该相信电池行业的潜力!”久历商海的表哥最终向王传福投下了信任的一票。

1993年,吕向阳也是在家人不解的目光下毅然辞掉了待遇优厚的工作,选择了艰苦创业之路。他从房地产、纺织业等传统行业开始,经历商海沉浮,一路走下来。吕向阳在1995年王传福辞职创业之初就已经涉足了证券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时至此时,即将功成名就的吕向阳毅然借给王传福宝贵的250万元。囊中羞涩的王传福靠着借来的这笔启动资金,踏上了创业之路。1995年2月,王传福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浪尖城市——深圳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他招集了20多位员工,在深圳莲塘的一个旧车间里开始了他疯狂的创业之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