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因为不了解技术,就把技术想象成一种令人畏惧的高度,但实际上技术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如果没有看到宏伟的办公大楼前硕大的BYD三个英文字母,以及正门左侧醒目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比亚迪绝对会让第一次见到它的人误以为是隐身世外的某座高等院校。
深圳龙岗区坪山葵涌延安路1号,这就是占地40万平方米的比亚迪深圳葵涌工业园厂区,比亚迪在深圳的三大厂区之一。宏伟的办公大楼,洁净的林荫道路,整齐排列的篮球场,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宿舍,俨然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只是在门前门后停满的比亚迪F3汽车才会告诉人们这是比亚迪公司的领地。
1995年2月,深圳乍暖还寒,王传福向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那里借了250万元钱,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扬帆起航了。像珠三角其他小企业一样,刚刚诞生的比亚迪也只能给国外厂商做OEM贴牌。不过,从比亚迪英文名BYD(Buildyourdream译为“成就你的梦想”)中可以看出它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它的老板是个有追求的人。
公司虽然挂名注册了,靠着做贴牌的活儿也赚了一点钱,但王传福要的不只是这些,他想要真正地把比亚迪做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电池企业。但公司要真正发展起来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例如缺少人才,资金匮乏等。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把王传福吓倒,他认为发展企业与人生成长都像爬大山,找山寻路是种学习过程,从中学习笃定、冷静,及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谈到人才问题,早在1994年10月,王传福打算单干的时候就已经联系了孙一藻。学习矿山机械出身的孙一藻对设备和机械制造有一定的经验,正是王传福所需要的人才。而孙一藻早就厌倦了在一家国企里过着未来30年毫无悬念的生活,他毅然接受了王传福的邀请,只身来到比亚迪当时所在的深圳布吉。当孙一藻到达布吉时,他发现比亚迪是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团队,大家的吃、住、研发都挤在一间七层楼的顶层上,晚上几乎只能一字排开地睡觉。艰苦的创业条件并没有吓退孙一藻,虽然身负镍电池生产设备开发的重任,实际上一个人经常要兼任材料采购、设备制造和管理的多重任务。
起初孙一藻觉得这样的工作对一个学矿山机械出身的人来说很简单,比如做个混料机,无非是把马达、控制电源和变速箱进行组合。但是很快他就发现,公司资金匮乏,不能购买先进设备,因此自己必须尽快成为一个电池行家。因为电池的特性决定了各种设备必须加以创新、改进,否则造的设备固然廉价,但毫无用途。王传福在人才方面算是选对了人,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是孙一藻在公司设备制造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比亚迪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还有公司副总裁吴经胜。1995年9月,比亚迪迁至龙岗正华第六科技工业城,员工由原来的20多人发展到了约300人,吴经胜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到比亚迪。吴经胜加入比亚迪并不是看好比亚迪的前景,而是看好王传福这个人。他认为王传福是一个有理想、聪敏、开朗、办事机智灵活的人。虽然比亚迪的规模不大,但是王传福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规划。王传福凭着自己的个人号召力,一句“留下和我们一起干吧”,让吴经胜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比亚迪,并且成为自己得力的助手。此后,王传福不断吸纳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进入公司,真正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创业团队。
人才问题解决了,那么王传福是怎样解决资金匮乏问题的呢?解决这个问题,他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其一,寻找投资者;其二,节约生产成本。
比亚迪公司现在的第三大股东夏佐全就是王传福为解决资金匮乏问题找到的一个投资者。夏佐全1963年出生,湖北人,1983年接父亲的班在湖北省保险公司参与财务保险工作。1992年开始证券投资业务,并且自己创办公司,自己担任董事长。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全福与夏佐全聚在了一起,由于俩人都比较热衷于电池领域,并且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越谈越兴奋,甚至进行了彻夜长谈。两人谈到了二次充电电池的未来发展战略,两人都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王传福干脆把自己的想法完整表达给了夏佐全,夏佐全也根据王传福对比亚迪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描述,给王传福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