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的欧洲对手,也没有放弃从海外扩张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机会。除了葡萄牙外,西班牙首先发起海外扩张的攻势,在“新世界”中夺得了主动权,也在菲律宾建立了其亚洲前哨点,所以西班牙人可以从这里将巨量的墨西哥白银运往中国。数十年来,在《托尔德西拉斯条约》将世界分成两部分后,伊比利亚的这两大强国便可以异常自信地看待他们帝国所取得的成就了。之后,西班牙统治下的桀骜不驯、商业技能娴熟的荷兰人,也逐渐意识到了这条新香料之路的潜力所在,严格地说,到17世纪中期时,以绕过好望角的船只数量和吨位论,他们已超越了葡萄牙人。法国人也加入了这场争夺战。
那么英国人又如何呢?过去,他们的领土扩张野心从来与法国不相上下,他们在中世纪的新经济理念一直是向佛兰德人销售羊毛。不时有消息说,他们的最大敌人西班牙人和法国人正在海外发大财,这时他们怎么可能置身事外,什么也不干呢?确实如此,不久后,英国便加入这场商贸竞赛中来。1496年,约翰?卡博特首次尝试从布里斯托尔出发,穿越大西洋。1533年,休?威洛比和理查德?查斯勒从德特福德出发,设法寻求通往印度的“东北通路”。威洛比在这次探险中被冻死,但查斯勒竟然驶达了阿尔汉格尔,并在那里经由陆路到达莫斯科伊凡大帝的宫廷。一回到伦敦,查斯勒便立即着手设立英格兰王国莫斯科公司,开展与俄国的贸易活动。在皇室的大力支持下,类似的探索活动急剧增多,不仅是穿越大西洋,而且也沿着香料之路进发。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贸易迅速增长,从贝尔法斯特到波士顿,从孟加拉到巴哈马,到处可见繁荣的英国商贸活动。
在他们疯狂而残酷的竞争中,全世界在不断被瓜分。但是那个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欧洲人对商业的狂热似乎要比中国人大很多呢?达伽马为什么如此确定无疑地追求金钱——如此贪婪并因此而丧命呢?
看看中世纪欧洲的地图,你就可以找到答案。这张地图上事实上为我们呈现了数百个彼此竞争的公国,从西欧沿海的诸多王国,到位于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众多城邦,从吕贝克到威尼斯,等等。14世纪的欧洲大约有1 000个政体,200年后,西欧仍然大约有500个独立的政治单元。为什么会这样呢?最简单的回答是地理所致。中国有3条大河,即长江、黄河和珠江,无一例外都是自西向东的流向。欧洲有多条河流,流向互不相同,还有为数众多的山脉,比如阿尔卑斯和比利牛斯山脉,至于德国和波兰稠密的森林沼泽就更不用提了。或许,马背上的蒙古部落要想随意进入欧洲没那么容易,因而欧洲人对团结一致的需求就更小了。我们无从肯定,在帖木儿时代之后,欧洲面临的来自中亚的威胁究竟为什么减弱了。或许,仅仅是因为俄国的防卫工作做得更出色了,或许是因为蒙古人更喜欢(西伯利亚)大草原的牧草。
不错,我们已经见证,欧洲的冲突可能会造成毁灭性灾难,只要想想17世纪中期德国“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大混乱局面就知道了。1550~1650年,大致上有2/3的时间,大约10个较大的欧洲公国都处于战争状态,所以,在边境上生活的居民遭遇着巨大的不幸。从1500年到1799年的所有年份中,西班牙有81%的时间在与外国敌人作战,英国则为53%,法国为52%。但是,这些持续的战事带来了3个意料之外的益处。首先,战争推动了军事技术的革新。在陆地上,要塞必须更加坚固,因为大炮的威力和机动性都在日益提高。在德国南部塞海姆的坦嫩贝格上“强盗贵族”所营造的城堡,其毁灭性的命运起到了警示的作用:1399年,这是被炸药所摧毁的第一个欧洲城堡。
同时,在海上,船只体积仍然很小,这是有正当理由的。地中海式巨型舰的设计从罗马时代以来就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与之相比,15世纪晚期的葡萄牙轻型多桅战船,采用横帆和两个桅杆,在速度和火力取得了完美的平衡。较之郑和的巨型平底船,轻型快船转向容易多了,而且攻击时火力更猛。1501年,法国了在船上增添了新装备,在轮船两边特殊设计的舱中架起了几排大炮,于是,欧洲的“兵船”发展成了移动堡垒。如果郑和和达伽马之间因为什么在海上发生冲突,那么,葡萄牙人可能会把动作迟缓的中国大船击沉,正如他们在印度洋上,不费吹灰之力便干掉体形更小、更灵活的阿拉伯独桅三角帆船一样——尽管1512年,明朝舰队在玉夫(Tamao)确实击沉过一艘葡萄牙轻型多桅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