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国何以强大?(20)

帝国 作者:(英)尼尔·弗格森


17世纪80年代,英格兰和“美洲的大英帝国”之间还有些许区别。而到了1743年,人们可能已经将“大英帝国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了,包括大不列颠、爱尔兰、美洲的种植园和渔场,以及它在东印度和非洲的领地”。也就是到了那时,乔治·麦卡特尼爵士才会感叹“在这个庞大的帝国里,太阳永不落,帝国辽阔的疆域无边无际”。皮特唯一遗憾的是(在他离职后,英法两国才停止交战),法国还是被允许保留它在海外的所有领地,尤其是英国还将那几个加勒比海小岛还给了法国。他在1762年12月向英国议会抱怨说:

新政府对最根本的原则视而不见,要知道,在商业和海军力量上,法国是我们最主要的,或许应该说是唯一的威胁……如果把西印度群岛宝贵的岛屿还给它……我们相当于给了法国东山再起的基础……这些地方的贸易利润最为丰厚……如果法国损失这些岛屿,那么我们得到的收益将是他们的4倍。

皮特猜想得很对,“战争的种子”已经在和平的名义下萌芽了。在1815年之前,除了短暂的喘息之外,英法的世界霸权之争无休无止。但是七年战争不可逆转地决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印度被英国而非法国收入囊中。在此后近200年的时间里,英国贸易有了巨大的市场,英国的军队有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印度不仅仅是“皇冠上的明珠”,你更可以把它比做一个巨大的钻石矿,或许它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钻石矿。

那么,印度的人民呢?答案就是他们允许自己被分裂,甚至最后被统治。甚至在七年战争爆发之前,英国人和法国人就已经干涉印度的内政了,他们试图决定印度德干的州长和卡那提克的邦主继承人。罗伯特·克莱夫被称为东印度公司最足智多谋的人,他起初来印度的任务是为了围攻印度南部的特里奇诺波利,因为英国为德干选择的州长候选人穆罕默德·阿里被囚禁在那里;但后来他攻占了卡那提克的省会阿尔果德,以此要挟穆罕默德·阿里的竞选对手昌达·萨希卜放弃竞选。

当七年战争爆发后,孟加拉的行政长官西拉杰·吴德·道拉对英国在加尔各答的殖民地发起了进攻,在后来被称为威廉堡的“黑洞”中关押了60~150名①英国囚犯。西拉杰背后有法国人的支持。而他的对手—亚盖塔·塞特银行业家族—则资助了英国人的反击。克莱夫又设法说服了西拉杰阵营中支持敌对的行政长官米尔·加法尔,让加法尔的士兵在1757年6月22日的普拉西之役中背叛西拉杰一方。在战役胜利,并当上孟加拉总督之后,克莱夫却又罢黜了米尔·加法尔,而让他的女婿米尔·卡西姆继位,担任傀儡政府的统治者;在发现后者可塑性不强后,又驱逐了他,重新让米尔·加法尔复位。又一次,欧洲人利用了印度内部的宿怨为自己牟利。在普拉西之役中,克莱夫统领的2 900人的军队逾2/3都是印度人,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典型的现象。用印度历史学家吴拉姆·侯赛因·汗于1789年发表在《当代评论》的文章所说:

这种或者此类(印度统治者之间)分裂的后果就是,印度的大多数要塞,不,应该说,几乎整个印度,已经落入了英国人之手……两个土邦邦主争夺一个国家,其中一个投靠英国人,告诉他们掌控印度的方式和手段。他提供情报,英国人提供援助,狼狈勾结,他得以拉拢他在这个国家统治阶级中的要员,让后者成为他的朋友,而这些人也早就忙不迭地跑来巴结他;与此同时,英国人却已经按其自己的意思与他签订了一些条约和条例。英国人一开始还算遵守这些条例,等到他们了解了这个国家的政府和习俗,熟悉了这个国家的各个党派后,他们便开始训练军队,获得一个党派的支持,并很快消灭另一个党派,逐渐融入这个国家,并最终征服了它……英国人看似顺服,好像甘愿受人领导,而实际上却是他们在驱动着这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