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赤道以南的罪与赎
《赤道以南无罪恶》①是巴西歌手兼作曲家希科·布阿尔克(Chico Buarque)最知名的流行歌曲之一。近40年之后,他写的这首歌仍在巴西各地的广播电台播放,在狂欢节的舞会上被人吟唱。但这个搞笑的歌名已经有了生命:人们经常一边唱,一边耸耸肩,报以顺从,甚或同情的态度。它的歌名已经成了一个简短的格言,广泛用于解释和嘲讽道德堕落——上至政治腐败,下至性放荡,不过有时也是为这种行径找借口或辩护。
巴西人往往抱怨说,他们的国家没有原则,也没有伦理。对他们来说,坐在一起喝喝啤酒或咖啡,历数社会种种弊端是家常便饭,也是具有巴西人生活特点的戏剧天赋的一种体现。但巴西也是一个极为宽容的社会,这有利有弊。巴西的主流社会风尚源于欧洲、非洲和土着人价值观念和习俗的独特结合,它承认人无完人,允许瑕疵的存在。它容许宗教信仰多元化,甚至对性行为的多元化都比许多其他地方宽容得多。这种风尚强调宽恕与救赎、慷慨大度与求同存异。最重要的是,它灵活多变,顾及特定举动和行为模式的周边环境。
巴西人自认是“真诚的”并将这种真诚奉为个人和民族的本性,绝非偶然。人际交往经常是热情的、友好的,即使是泛泛之交也是如此。初来乍到的人感觉这种人际关系甚是让人欣喜。虽然可能是法国人创造了“生之欢愉”①(joie de vivre)这个短语,但巴西人则使生活的艺术日臻完美。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一种灿烂的乐观精神。他们从细微之处看到美,深信人之初,性本善。正如一句俗话所言:“万事到头终将尽如人意,不尽如人意只因未到头。”
在巴西,这是生活的阳光的一面。但与这些特点并存的是,其他一些不太如人意、长期引发巴西人冲突和牢骚的特点。比如,虽然嘴上信誓旦旦地说推崇平等理念,但今天的巴西社会是高度分层化的,阶级、种族和性别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许多富人或特权人士言谈举止似乎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经常公然藐视那些本应人人适用的规则。他们经常对那些地位比自己低的人颐指气使,就好像在使唤自己的仆人一样。而穷人也不大相信法律和司法机构,因为他们认为法律不是为小人物说话的,因此希望能设法避开那些歧视他们的力量。
在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国家,人和人的行为与信仰存在着天壤之别。不过,有一些主流规范是在这种社会中长大的巴西人都会接受的。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的组织特点就是“jeito”②,或许更常用的是它的指小词“jeitinho”(意为“小窍门儿”)。从最原始的字面意义上讲,这个词是指精通某事,或指有天资,有窍门儿或有才能。它还可以表示“修理东西”的意思,但通常用其寓意,来描述绕开那些阻碍你实现某种目标的法律或社会惯例所需的技巧。
“窍门儿”的两个最常用的近义词都源于足球界。一个是driblando,即以假动作带球或“盘球”(dribbling)越过对方球员。另一个是jogo de cintura(葡萄牙语,字面意思是“腰部戏法”),特指球员极其灵敏地摆动臀和腰晃过对手的能力,即欺骗或作弄对手的机动性,就像篮球或曲棍球运动员虚晃一招,假装向一个方向传球,但却变到另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