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战时期老舍在武汉(7)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方方


第二件事是发展分会、发展会员。当时,全国各地都成立了文协的分会。按照当时的规定,只要一个地方有十个作家,联名申请就可以成立一个分会了。第一年就普及到了成都、昆明、襄樊、延安、香港、徐州、西安、宜昌,第二年又普及到了贵阳、桂林、曲江、嘉定、北碚、自流井,以后又扩展到了晋东南、兰州、榆林,会员遍及全国。

当时,延安的负责人是丁玲。大家知道,当时延安分两派,一派叫做文协派、一派叫做鲁艺派,文协派的负责人是丁玲。当时,文协发展会员非常普遍,的确是一个唯一的全国性的组织。

第三件事情是组织各种座谈会、联谊会。当时,各种座谈会、联谊会是非常活跃的。大家看,现在我们全国文联、全国作协,脱产干部多得不得了,好几百人,全是专业的,还不要说地方的分会。当时他们这里头没有脱产的,全部是业余在做,全部不领工资。由老舍先生带头,就吃自己的稿费。

但是,就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文协每个礼拜都有活动的。那真是一群热心的、空前活跃的文人。当时有各式各样的会议,比如小说座谈会、诗歌座谈会、戏剧座谈会、民族座谈会、报告文学座谈会等等,还给外国作家或者各地来的作家开欢迎会。哪个地方又新成立了分会,文协每个礼拜有什么活动,在报纸上都有详细的记载的。当时,文协活动之频繁、内容之活跃,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

当时文协没有钱,一年的收入大概是1200块,其中教育部给他们200块,中宣部给他们500块,政治部给他们500块,加起来是1200块,1200块怎么用的?当然,出版三个刊物是最重要的,费用在700块左右,然后给各个会员邮寄这些刊物费用在200块左右。剩下的300块,办公、开展各种活动用掉200块。所以,老舍他们当时吃饭、坐车完全是自掏腰包的。

在《抗战文艺》的后面有会务报告,相关情况记录得非常详细,包括会员怎么发展、分会怎么建立,《抗战文艺》怎么出版,各种活动怎么展开等等,会务报告的起草人是老舍。会务报告一共写了二十五篇,总文字达到了三万多字,由1938年写到1942年,这是第三件大事。

第四件大事是创作。抗战文学的第一个贡献是出版《抗战文艺》;第二个贡献是,文协成立后,开展的上述的各种会务;第三个贡献是,抗战文学使得文学走进大众,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虽然“白话文运动”、“语体文运动”起于五四时期,但是那时文人写的文章还是不大容易懂、书生气较浓、不够大众化、不够通俗,所以,有些人写的东西,老百姓读起来或者听起来有如天书。但是《抗战文艺》不一样,由于要向士兵、农民宣传抗战,它的文字就要贴近大众、通俗易懂,这样就使得文学开始走向大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是抗战文艺的第三个大的贡献。

在这个时期,老舍在武汉的225天里,写了散文八篇、政论七篇、论文五篇、杂文五篇、大鼓词儿五篇、剧本五个、短篇小说四篇、通俗小说一篇、带韵的文章二篇、新诗四首、旧诗一首、整理出来的发言记录三个、为他人做序三篇、长篇小说一部、没有完成的长篇小说一部、公开的信四封,一共是五十九篇,还不算刚才说的三万字的会务报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