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后,妻子的病情看起来相当稳定。我们在表面上仍然过着一如往常的生活。然而,每当两人一起去小酒馆的时候,事情就变得不太一样,虽然妻子脸上写着“反正我是个粗神经的人嘛”,但我还是能清楚地感觉到她心情低落。我不知该如何安慰她,随随便便说些什么“加油”之类的话,似乎只会起到反效果。因此,我们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定期去医院复查,根据诊疗结果采取最好的应对方法,然后继续过着普通的生活。
担任主治医师的松井医生从不对我们进行无谓的安抚。他会将病况说清楚,这反倒能让我们更安心。有时候他也会激励我们,或是提醒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除此之外,他还相当幽默风趣,每每都能将妻子逗得开怀大笑。有关于最新疗法的信息时,他也不忘告诉我们。妻子很高兴碰到了一个好医生,对他非常信赖,我跟女儿也一样。松井医生给了我们莫大的勇气,直到现在我仍对他感激万分。能够碰到这样的医生,真是三生有幸。
1997年8月,我们全家还一起到海边游玩。
我每天坚持写作。我会先写下原稿,然后再用钢笔把文章誊录成没有涂改痕迹的稿子,因为我希望妻子所读到的是最终的成品。在原稿的最后,我则会注明完成的年月日。
我跟很多人说过这件事,因为每次有人问我:“最近如何?在写些什么?”的时候,除了实话实说以外,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妻子曾问我:“这些作品都是你好不容易写出来的,难道卖不出去吗?”而我也不想让她以为自己读的是卖不出去的故事。所以,我心里一直抱着一个念头: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将这些故事集结发表。
就在这时,某出版社向我询问:“能否让我们看看这些稿子?”我给他们看了已经完成的100多篇原稿,最后对方的回答是:“敝公司没有自信可以出版这样的书。”其实我自己也知道:在这个时代,像这种短篇,而且内容还设下一大串限制,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就能够出版呢?所以,接到通知后我并没有特别意外:“结局果然是这样啊……”
可是年终时,另一家出版社却着实让我意外了—出版艺术社的社长原田裕先生在某个集会上听到我的故事后,表示想要读一读这些稿子。昭和三十八年我所出的第一本长篇作品,就是由当时还在东都书房的原田先生经手的。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平成十年时,我将已经完成的200多篇故事原稿送到了出版艺术社,前提是对方承诺将这些原稿“影印完就寄回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希望能够将全部的原稿保留在自己手边。现在,这些稿件全都堆在我房间的角落里。
没过多久,原田先生打电话来,说他觉得这些故事很有趣,想从中摘录一些,做成一本书。听到这个消息,妻子比我还要高兴。
这本书的标题定为《每日一故事》,里面收录的是从前200篇故事中挑选出的49篇,在平成十年的5月20日出版。
那个时候,我自然又累积了一些作品,于是原田先生决定帮我出版第二集。在第二集中,以平成十年7月8日写下的第368篇《极小名片》为界线,包括上集未收录的作品在内,一共收录了47篇故事。
虽然对出版艺术社而言,出版《每日一故事》与《每日一故事 第二集》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他们还是从极短篇的角度出发,以“写得好不好,有没有趣味”为标准,在所有文章中精挑细选出了这些。
即便如此用心制作,可正如前文所述:当时并不是极短篇集大行其道的时代,而且这些文章处处设限,又是为60多岁的妻子所写的,没什么人看也是很正常的事。
虽然原田先生说:“一定要多多宣传你为病入膏肓的妻子每天写作的事”,但我总觉得:这样做好像是利用妻子的病在炒作一样,我做不到。也是在那个时候,某本女性周刊向我提出采访邀约,想把这件事当作美谈报道一番,可我却婉拒了他们的邀请。知道这件事后,一位学生时代认识的、嘴巴很毒的朋友曾这样奚落我:
“你啊,这么做不觉得很对不起你老婆吗?”
除他以外,有个文人也笑着说:
“这真是一本给人添麻烦的书呢!”
他们的这些话,让我心里很不好受。
原来,我所做的事或许会被看成一段爱妻美谈,也很有可能被当作刻意演给别人看的一场戏。不管怎样,我为妻子做的这些事,是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出于内心的挣扎与悔恨—我对此无法坦然释怀,也没有余力去在乎别人的想法。
我写作《每日一故事》这件事,最终还是得到了各种媒体的报道。在前文中,我曾经将自己的举动形容为“反复拜神100次”,而当时《产经新闻》的记者则将它比喻成“比睿山的千日回峰行”(译注:这是日本佛教中最艰苦的修行,需要7年时间才能完成。修行者在特定的时间在山中快走巡拜,7年内共走1000天,约40000公里,最后还要不眠不休连续念佛9天才算完成)。虽然我对妻子能否撑得过1000天心存怀疑,但这个比喻还是让我相当高兴。在这之后,那些没有收录在《每日一故事》与《每日一故事 第二集》当中的作品,也零零星星地在许多媒体上得以发表,对此,我心中充满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