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进入核心人才的范围圈,那么你所要面临的人员调整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但是,进入核心人才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要有实力以外,你还需要一个更为重要的品质,就是对公司的耿耿忠心。公司保障了我和家人的生活品质,我就要做到一片丹心照汗青。只要你是个上班族,那么对于公司的忠诚就是你必须具备的,也是最为基本的道德品质。
如果你立志成为一名核心人才,那么就要求你对公司拥有无限的忠心。在公司里,凭借这颗赤胆忠心,你也许会平步青云,但企业的大环境随时都会发生改变。我手中的这根救命稻草会不会已经老化,并面临断裂的危险?即便你成为核心人才,也不等同于你已经完全摆脱了裁员危机,因为你对于未来的那份不安之感永远都在,不会消失。
请放弃对终生岗位的幻想
20世纪90年代后几年,澳大利亚一个名叫加文·麦考马克的历史学者写了一本题为《日本,虚幻的乐园》的书。该书一上市就引发了轩然大波。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惨败的日本,在短短数十年间经济的快速增长令人瞩目。全世界对其都是一片赞美之声。但是,加文·麦考马克是个例外。在书中,他把日本批判为“华丽的空虚”,也就是说,他眼中的日本,从表面来看虽是一片繁荣景象,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充满弱点的国家。
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还是一个将终身雇佣作为其象征的国家。那时的人们一旦进入职场,就可以安稳地工作直至退休,这就相当于获得了终生的保障。日本打造了一个公司和职员合为一体的美丽神话,这些职场人士也被称为“公司人”。意思很简单,他们将公司和自己视为一体,他们为公司拼命工作,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工作的意义。相比于他们的私生活,他们认为公司和工作更重要。“公司人”以对公司的忠心为代价,换来了公司送给他们的大礼:终身雇用。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种状况发生了重大转变。一直为公司任劳任怨的“公司人”渐渐被公司抛弃,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则打趣地给那群头发花白的“公司人”起了一个别称“工作狂”。随着公司间展开激烈的竞争,“终生雇佣”的藩篱也渐渐倒塌。
进入21世纪后,日本国内的“公司人”几乎已经绝迹。这些让日本经济实现快速腾飞的忠诚战士们已经成为过去的传说。日本,这片曾经滋润着终生雇佣制度繁荣发展的沃土,现在也变成了一个充满竞争的战场。在这里,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力厮杀。
韩国的情况与日本大致相同,只是,这里的“公司人”被人们更为形象地比喻成“卖力大军”或“产业战士”。我们的父辈们曾经为这样的称号而感到无比自豪,现在的他们却只有在回忆中去重享这份激动之情。他们这群人中,除了少数升任公司高管而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已经远离工作岗位很多年。“生是公司的人,死是公司的鬼!”想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的父辈们,也发出过如此至死不渝的誓言吧。现在,当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举杯共饮时,还是会发出这般感叹,“那个时候,真是好啊!”
一直兢兢业业的员工,突然有一天遭到公司的抛弃,这该怎么办呢?因为人事整合而被清退的人们,他们未来的人生又会怎样?当然不会幸福了。2002年亚历山大·佩恩导演的电影作品《关于施密特》问世,让我们来重新回顾一下这部经典作品。
影片中,影星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主人公施密特是一个刚从保险公司退休的老头,他的人生从此变得单调而无聊。为了配合影片情节的需要,影片的画面也被设定的乏味至极。
虽然身体已离开公司,但是施密特的心仍被公司牵绊。每天早上7点,他都会自动醒来,但醒来后才发现自己无所事事。施密特不得不每天靠看电视和玩无聊的游戏荒度时光。
最近,有许多上班族还没熬到退休,就已被公司辞退。相对于这些人的处境,施密特已经算是个幸运儿了。人们会以为,像施密特这种能坚持到退休年纪,然后潇洒走人的人,他们所有要做的就是在家安享晚年即可。当然,这种想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在人员调整如此频繁的今天,能够坚持到法定年龄正式退休的人,分明是十分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