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5月23日,首都召开了史无前例的纪念大会。会议由江青主持,陈伯达讲话。也就在同一天,样板戏正式登上首都的舞台。有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这就是相伴“文革”始终、闻名遐迩的八个“革命样板戏”。打这之后,江青的名字和这八个戏紧紧地连在一起,她对京剧革命的热点讲话和工作行踪不断地出现在报刊上。
江青密谋“第二篇有分量的批判文章”,姚文元由此走上斗争“前沿”,女教授一席话引起毛泽东深思,吴晗执笔塑造海瑞舞台形象,一场灾祸从天而降
进入1965年,江青的文艺活动更加活跃且频繁。
除了在京剧改革上下力气外,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继1963年5月文汇报《驳“有鬼无害”论》之后,她在上海锦江饭店秘密策划着第二篇“有分量的批评文章”。这次矛头依然对准历史剧,只是由对“鬼”变为对“人”。
江青再度求助于原上海市委负责人。他一口答应下来,把任务交给张春桥。
照理,张春桥这位宣传部长完全可以独力承担江青交给的重任。不过,张春桥城府颇深,知道这次牵涉面会很广,不想得罪过多的人。这次他宁可在幕后指挥,也不会像上次答应改编京剧那样,一口应承。他向江青推荐了上海的一位“青年文艺评论家”。
这人就是以后闻名全国的大笔杆子——姚文元。
江青是在锦江俱乐部召见姚文元的。34岁的姚文元出身书香门第。他在1948年就成为了中共党员,而且才华横溢。那时的姚文元,任上海《解放日报》编委兼文艺部主任,但因父亲姚蓬子历史问题,他在仕途上没有多大发展,在社会上无权无势。这次他到这样高档的宾馆,拜见这样重要的贵客,竟然骑着一辆旧自行车。
姚文元擅长写批判性文章,特别是借古寓今的批判文章。有人给他起外号叫“姚棍子”。1955年“批胡风”,1957年“反右派”,姚文元都表现得不俗,甚至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早在1957年2月16日,毛泽东在关于文艺界的讲话中表扬了姚文元:“最近姚蓬子的儿子叫姚文元,写了一篇文章(《文汇报》1957年2月6日刊载的《教条与原则》——引者注)。我看是不错的。”不久,姚文元于1957年6月10日《文汇报》上所发表的《录以备考》再度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毛泽东指示《人民日报》于6月14日全文转载。由此,姚文元名声大振。
正因为这样,张春桥才敢力荐姚文元完成江青交下的“大批判”任务。江青知道姚文元是曾受赞许的“青年文艺评论家”,也就欣然召见了。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载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尽管该文章很有来头,并且在显要位置用大号标题,以引人注目,但由于该报的主要对象是文化界人士,而且受发行数量的限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然而很快,仅仅十几天的时间,全国各地的主要报刊便几乎无一遗漏地相继转载了该文。正是这篇文章,揭开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它不仅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也使吴晗一家陷入空前的灾难之中。1965年吴晗56岁,任北京市副市长,《海瑞罢官》的作者,浙江义乌人。
吴晗原名吴春晗。他1934年于清华大学史学系毕业后留校,先后任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在昆明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后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主编《民主》周刊,参加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1948年秋响应中共中央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到达解放区。北平解放后,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长期从事明史研究。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邓拓、廖沫沙等一起为中共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撰写《三家村札记》,并创作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他还著有《朱元璋传》、《读史札记》、《灯下集》等著作。是当代著名的史学家。
吴晗笔下的《海瑞罢官》,讲述的是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他为官清正廉洁,敢于直言进谏,锐意改革;敢于锄豪强扶贫弱,平反一些冤狱,是一个深得民心的地方清官。吴晗在明史研究中,对海瑞颇有研究,并且对这个人物也比较喜欢。让吴晗动了心写《海瑞罢官》剧本,还是起因于毛泽东号召学习海瑞。
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上海会议上,对不敢讲实话、真话的现象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应当提倡历史人物魏征和海瑞的精神,特别是海瑞,他敢讲真话,刚直不阿。尽管海瑞攻击皇帝很厉害,但他对皇帝还是忠心耿耿的。
毛泽东还重要强调学习海瑞忠贞而敢谏的品质,像海瑞批评嘉靖皇帝那样的勇气。4月底,他还直接给省以下直到生产队的各级干部写了一封党内通信,着重提了讲真话问题。这时毛泽东建议找位历史学家写写这方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