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梦幻银幕(6)

实话实说红舞台 作者:顾保孜


她和大家谈话,也不批评演员争镜头,想办法让大家统一思想,在给了200个镜头后,就天南地北东拉西扯胡侃一通,最后硬邦邦丢几句叫人胆寒的话:“已经几个月了,连镜头也分不出来,拍‘毒草’怎么那么积极?再分不出来镜头我就拿你们几个是问!”“毒草”是指谢铁骊以前导演的《早春二月》。

她轻松地扬长而去了,留下来的剧组演员和摄制组导演、摄影师还是不能碰头,不能坐到一起,除了争论,就是相互指责。别看于会泳能写词作曲,在分镜头上他还是门外汉。他却不服这口气,也要高着嗓门争个高低。

镜头眼看着分配不下去,原来只是坐在一边听听发言的狄福才,这时也急得火烧火燎了!也不看看现在日历翻到何月何时了,转眼1969年就要交代了,还在这儿慢慢悠悠打发岁月,简直是拿时间开玩笑!

他再也沉不住气了,也看不下去了,粗声瓮气,拿出部队作风,制止争论不休的演员们:“这样下去再有半年也分不出镜头。现在,你们先听导演的意见。要相信导演会根据剧情、场次重点和人物需要安排镜头的,等听完导演的意见,你们再谈自己的意见。谁也不许争!你们知道,江青只给200个镜头,像这样,300个、400个镜头也不够啊!江青同志知道了这个情况怎么办?你们交代得了吗?”

这一震,还真的管点用,大家渐渐平静了下来。狄福才一看,有门儿,连忙因势利导:“我认为首先应解决态度问题,演‘样板戏’的人不一定就是样板人,要成为样板人必须支持摄制组,相信摄制组,依靠摄制组,才可能拍好‘样板戏’!”他扭头问于会泳,他知道剧团那边只要说服于会泳就等于说服了其他演员:“老于,你说是不是这么回事?”

“你说得有道理,是得从态度上研究研究。”于会泳回答说。

演员们这才开始听导演讲,不然导演连说话的空都没有。别看刚才个个伶牙俐齿的,真的叫单独谈意见时,也不好意思为自己上镜头明争暗抢了。

1969年底,《智取威虎山》的镜头终于全部分好,整整半年啊!才算是八字见一撇。1970年元旦一过,摄制组将投入拍摄阶段。

江青从筹备拍摄“样板戏”电影到“样板戏”电影拍摄完成,三年时间里,她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走进摄影棚。“旗手”大驾光临,人们不欢而散,开机的第一天也因此而褪尽辉煌

在大家夜以继日准备拍摄工作的时候,于会泳却时时不忘敬献忠心,提出要在片头加上“永远跟着江青同志干革命”的字幕。他的建议摄制组不敢反驳。因为摄制组长期处在受排挤的位置上,而“样板团”又总是以正确文艺方向自居,摄制组没有资本和“样板团”抗衡。

狄福才知道了,心里就觉得不舒服。狄福才带着军人特有的审视标准来审视江青。毋庸多说,江青绝不是他崇拜的对象。但是军人也有军人的特点,别说是主席亲自派来的,就是组织派来的,他同样要服从命令,派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献身的战场。

但是,狄福才不同意的意见遭到于会泳、刘庆棠、浩亮等人的反对,就连谢铁骊也没有表态,可见他的处境也不太妙。他只能缄默,表示无言的态度。

三比一,一个弃权,狄福才处于绝对劣势。他只好说:“你们写你们负责!”

因为心里对江青有意见,特别是在摄制组和剧组之间,江青显而易见的偏心,狄福才的工作越来越难做。有时看见江青召集开会心里就发怵,不知又要制造什么新矛盾了?

于会泳等红火一时的文坛风云人物,深得江青的好处,因为江青的赏识和厚待,才有他们发迹的今天,因而只有表示出他们的忠心和爱戴,才能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他们在剧组掀起热爱江青的浪潮,汹涌澎湃,一浪高似一浪,达到肉麻作呕的程度。每天“天天读”内容由原来学习毛主席的“红宝书”又加上学习江青讲话。摄影棚里悬挂着一条条“向江青同志学习”、“向江青同志致敬”、“跟着江青同志永远干文艺革命”等大幅标语。

剧组一搞,摄制组也沉不住气了。他们搞,咱们不搞行吗?那不是更吃不开了吗?摄制组的人如坐针毡,生怕引起江青更多不满。最着急的是摄制组的头头们,也想随大流,捧着点剧组,至少能少找许多麻烦。剧组那边,于会泳等人仍在层出不穷地变换爱戴江青的形式,每翻新一种花样,惹得摄制组要心慌意乱好几天,老是将脑袋探到一边观望那边的动静。

狄福才对剧组没有办法,对摄制组多少还有点指挥权,他坚决不同意更改“天天读”的内容。“毛泽东思想是谁都不能取代的。”他就是这么固执,这么厉害!以后打倒他时,就有人说他是“军阀”作风。

他为了征得自己领导的支持,又找办公厅领导,反映剧组错误的做法。汪东兴听完汇报,也同意狄福才的意见。“不能把江青和主席并列在一个位置上,这是错误的做法。”并且指示他们不能像剧组那样搞个人崇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