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应对丧亲之痛(14)

死亡课 作者:(美)查尔斯·科尔


美国伟大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一封信(节选)

1848年1月4日

你说“你能告诉我什么是制造悲痛最可怕的恶魔吗?”是的,我可以非常明确地告诉你。这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可以打垮一个大男人。六年前,我最爱的妻子唱歌的时候一根血管破裂了。她的生命已经无望了。我永远离开了她,为她的死承受着所有的痛苦。她的病情曾经有所好转,我也曾重燃希望。结果,年底,她的血管再一次破裂——我又重新经历着痛苦。一年以后,又一次。然后,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这样的事情。

每一次,我都能切身感受到她濒死的痛苦。每发生一次,我就爱她多一些,就会更加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她的生活里。但是,我现在变得极度敏感而脆弱。我时而理智,时而疯狂。我醉得不省人事,老天知道我是怎么过的。实际上,与其说我是醉得疯狂,还不如说我是在疯狂地麻醉着自己。我已不再奢望他们能把我妻子治好了,我知道她最终还是会死的。作为一个男人,我能够承受这一切,但是这种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无止境的反复,如果不是寄望于奇迹,我是再也无法忍受了。在我对希望不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又会重燃我的希望……哦,上帝啊,这是多么的痛苦。

兰多最初将预期悲痛定义为“因为得知所爱之人即将离去,联想到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痛失经历,而产生的悲痛、应对、计划和社会心理重组等一系列过程的一种现象。”这是个非常广义的定义,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痛失经历等同处理,既包含了濒死者本身,也包含了生者。

当丈夫身患重病,即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妻子可能意识到了她已经不能从丈夫那里得到帮助了,丈夫也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对妻子表达爱意,不能陪伴在她身边,不能与她共享晚年退休的生活。所有的这些失去都会产生悲痛的情绪反应,也会让人本能地想要应对这些失去及其产生的悲痛情绪。但是,我们不要刻意把这种关系与两个健康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区别看待。毕竟,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们总在不断地经历着失去,失去工作,失去家庭,失去父母,失去朋友,但是即使我们失去了这些,我们也依旧爱着他们。

突发性的痛失

突发性的情况通常包含以下五个客观因素:(1)毫无意料地突然发生;(2)暴力和残害;(3)可预防性或随机性;(4)多人死亡;(5)悲痛者自己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我们可以看出,所有这些都符合“9.11”事件,2004年东南亚海啸,2005年8月和9月的卡特里娜和丽塔飓风,以及2007年4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校园枪击案的受害者的经历。

第一,死亡事件发生得很突然,让受害者亲属一时间难以相信和承受。他们甚至都没来得及道别,没有完成手头的工作。这些事件发生得让人难以理解,所以受害者家属总是想重现案发现场来试图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试图让自己回到过去,做好心理准备。另外,突发性的意外事件经常伴随着人们强烈的情绪反应(恐惧,焦虑,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失控)和不断加剧的情绪上的激动。此外,这种巨大的心灵创伤也是因为人们找不到尸体来确认死亡的事实,他们总是有很强烈的欲望去救助他人,照顾伤员,也需要法律事务咨询。

第二,暴力和残害会让人感到恐惧、无助和脆弱。人们总会联想到恐怖的死亡过程,有人甚至想要复仇,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回溯事件的发生过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