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堑长一智,中国企业将以前通过国际跨国公司一次性敲定进口大豆到我国口岸的价格,改成分批次、分阶段敲定到岸价格,认为如此便可以安枕无忧。但是上一次大豆危机的悲剧再次上演,同样的开端,同样的经过,同样的结局。
这两次大豆危机自然有信息不完全、基金的操纵等原因,但与中国企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也有莫大的关系。尽管中国对大豆整体的需求较大,但由于我国大豆的进口不实行关税配额管理,进口没有数量限制,完全属于企业行为,多年来一直存在多头对外、缺乏统一调控的问题。产能过剩和无序进口人为扩大了进口需求,加剧了恶性竞争,严重削弱了中国在进口中的谈判地位,更为国际基金提供了可乘之机。
垄断——只此一家,别无他选
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壁垒,进入壁垒主要有三个来源,资源垄断、政府创造的垄断和自然垄断,即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政府给予一个企业排他性的生产某种产品或者劳务的权力;或生产成本低,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
资源垄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南非的钻石公司戴比尔斯。戴比尔斯控制了世界钻石生产的80%左右,尽管不是100%,但也大到足以对世界钻石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程度。
政府创造的垄断。许多情况下,垄断的产生是政府的发明。最常见的就是专利和版权法。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需求,那么企业在垄断领域里就有相当大的定价权。例如微软与Windows(视窗),想用就必须交钱。
自然垄断。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或劳务时,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的。例如供水,为了给城里的居民供水,企业必须铺设遍及全城的水管网。如果两家企业在提供这种服务中竞争,那它们每家都要把全城水管网铺一遍,此时就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如果是一家企业为整个市场服务,供水总的平均成本就最低。
中国在钾肥上深受垄断之苦。“你们对得起中国的农民么?”钾肥让外国人当成黄金卖,中国人急了,对着外国人喊。外国人倒是挺有礼貌:“一边玩去!钾肥就是这个价了,你是买还是不买?”
而铁矿石则更具戏剧性。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的力拓以及必和必拓三大铁矿石巨头占据了国际市场供应量的70%以上,拥有对国际铁矿石价格的控制权,这三大寡头一轮轮地掀起涨价风暴。在2008年的铁矿石谈判中,先是淡水河谷要求涨价,谈了半天,粉矿、块矿涨价幅度分别定为65%和71%。按照铁矿石谈判的规则,铁矿石公司在与第一家钢厂达成价格协议时,均许诺不会给予之后的任何钢企更低的价格;钢企也会许诺不会给予之后的铁矿石公司更高的价格,剩下的两家就按着这价格谈。但是澳大利亚的力拓坚决要打破圈内潜规则,要涨上加涨。中国认为自己进口的铁矿石占全球近一半,有实力维持这条潜规则。于是一场持续四个月的拉锯战揭开序幕,直到2008年6月23日,双方才终于达成共识:力拓的PB粉矿、杨迪粉矿、PB块矿将在2007年基础上分别涨价、、,并追溯至2008年4月1日。力拓公司在2009年5月26日发表声明,与日本新日铁公司就2009年铁矿价格达成一致,与2008年相比,分别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