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代北欧电影公司制作的某部“轰动大片”中的一个场景,影片片名已不可考。
德莱叶留下的文字,也成为他的传奇的一部分。他自入行伊始就不断发表影评文章,在他事业陷入停滞的20世纪30年代,他成为职业影评人。他留下的文字并非系统的电影理论,但文学修为极高的他,在他的散文中给我们铺平一条走近他创作核心的小路。德莱叶思考最多的问题,是每个艺术家都会面对的,即如何在传统和习俗中闯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此外,在电影这门自诞生之初就意在面向大众的艺术中,艺术家个人往何处去。德莱叶对电影理论没有兴趣,他写下的文字是为确认自己在创作中的心境和选择。阅读他留下的文字,理解他试图捍卫的东西,我们才能走近他的独立灵魂。
他在1920年的一次访谈中已放言:丹麦电影界沉闷如一潭死水。他尤其不满北欧公司最喜制作的“上流社会情感剧”:“从五楼一跃跳下的革命者,紧跟着一段俗套的罗曼史。”[1] 他抨击片商刻意迎合大众,让电影沦为低智的娱乐手段,使得知识阶层甚至不屑于进影院。在他看来,电影需要品位和文化的输入,不能总是搞成一锅俗事杂烩。
[1] Dreyer in Double Reflection , 第28页。